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06-13
“我们用的原料都是有机垃圾,产出的是无公害且富有营养的昆虫源蛋白。我们就是想按创业经营的模式,进行产业化开发研究,看这样的生产、经营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近日,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实验站园,经营蝗虫大棚的植保学院2010级研究生赵国玉告诉记者。
今年,赵国玉在刘玉升副教授的指导下,建起了4个蝗虫养殖大棚,他将每天收集的餐厨垃圾、废弃果菜残体等,加工成虫饲料进行资源转化利用。目前,该实验站园已被泰安市环卫处确定为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基地。
刘玉升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昆虫资源利用的科研和产业开发。“许多昆虫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具有营养保健、替代鱼粉、药用、观赏、进行生物防治等价值。”刘玉升目前承担着包括科技部、农业部等科研项目在内的20多项研究课题。他将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成立昆虫兴趣小组,指导他们饲养蝗虫、萤火虫、黄粉虫、爬沙虫、蝴蝶等,并让学生试着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管理项目,自负盈亏,科研基地同时成了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
目前,跟随刘玉升一起开展科研实验和创业的学生有30多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相关创业项目。2009年3月,张大鹏、赵国玉等学生想利用本科毕业实习的机会搞点创业项目,因为张大鹏家里搞过养殖业,所以他们决定在莱芜养蝗虫,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第一次创业尝试并未成功。考取本校研究生后,张大鹏在刘玉升等教师的专业指导下,继续在肥城、泰安等地养殖蝗虫。“现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收入也还不错。”张大鹏笑着说。
姜生辉和陈敏是园艺学院2009级(2)班的学生,今年3月中旬,他们也加入了这个创业实践团队。陈敏和姜生辉一起建起了两个大棚,打算种观赏桃树,同时养蝗虫。
刘玉升说:“我并不主张每个学生都去自主创业,但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产、走向市场,让他们真正在研究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