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二)
发布时间:2011-10-09    文章录入:    点击:[]

探索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长效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注重把实践育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6月,我校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探索形成了课程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模式。

我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时间安排在大一、大二暑期,分两次进行,每次实践不少于2周。分数记入学生成绩单。在课程化推进过程中,还根据教学计划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和学时比例,使其更加符合育人规律。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该课程计划以来,至今已覆盖6届学生近2万人,有效地引导了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向实践学习。

二是创新设计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支涵盖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队伍。教材建设上,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融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教学方式上,以学生暑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前期集中讲授理论、中期加强过程指导、后期强化报告撰写和成果转化指导为辅。教学内容上,每年设计引导性的全校实践大主题,同时提出百余个参考课题,充分体现教育性和时政性。在组织模式上,鼓励以团队为主,凸显团队实践的育人功效。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以“五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保障体系和以课程网站、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为特点的课程管理模式,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是不断丰富完善社会实践工作的流程和内容。

学校以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按照全年不断线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开始研究设计实践主题及课题;4月初开始全校性的宣传、动员、培训工作;5至6月学生进行实践筹划准备;7月集中开展理论授课,由思政课教师讲授“实践方法”和“实践报告撰写”两门课程;8至9月督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10至11月开展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并集中进行成果转化;到12月进入寒假社会实践,直至第二年3月进入新一轮工作。

课程化实施6年多来,我校共组织近3000支团队、3。8万多人次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8年8月,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让更多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