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全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通识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09-29
按语: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
1901年,中国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官办大学——山东大学堂创建之初,就在《山东大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祖训”精神。建校110年来,山东大学秉承这一“祖训”,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培养了40余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纪山大,薪火相传。在110年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山东大学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和精神品质,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2011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刊发系列文章,介绍山东大学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宝贵经验,以飨读者。
新学期开学后,来到山东大学的新生都惊喜地发现:在“齐鲁文化新地标”之一、山东大学139.1米高的知新楼上,庄严雄浑的大钟,除了报时钟声外,每天还会播放一首中外名曲,钟声和名曲还会随着校园广播的脚步,传遍山东大学的每一个校区、每一个角落,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不仅如此,让这些新同学更加惊喜的是,传统经典也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一位理科大一新生激动地说:“《精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与生活》、《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传统艺术修养》……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原本以为上了大学就只能读自己的专业书,搞专业研究。来到山大后,我发现自己居然有机会选择几十门这样的传统文化和国学修养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为我们开拓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也表示,传统文化中蕴藏人生“大道”,能够培养人的“大德”。山东大学位于孔孟故乡、儒学发源地,有责任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山东大学教务处处长王仁卿介绍,加强通识教育是山东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据介绍,建校110年来,山东大学立足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文史见长”的鲜明传统办学特色。自1995年起,山东大学率先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山东大学又在全国率先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大学公共必修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文化素质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山东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开始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王仁卿说,通过3-5年的努力,山东大学将依托“文史见长”的传统办学特色,拓展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建设300门左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立起富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山东大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重点,并将其列入学校“985继续建设项目”本科拔尖人才培养五大工程之一。2010年,学校首先启动了首批78门通识核心课程和22门培育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激励制度;2011年,继续启动建设50门左右通识核心课程,并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培养数十个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学团队。
目前,山东大学已经确立了“3层次7模块”的通识教育基本模式。记者看到,其中3个层次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3个层次,7个模块是由大家名师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设设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7大模块。大部分模块包含大量的人文素质课程。从2010年起,本科学生必须在国学修养、创新创业、艺术审美三个课程模块各修读2个以上学分,在其他四个课程模块中跨类选修6个以上学分,总共必须修满10个以上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
山东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识教育课程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和培育精神,而非讲授知识细节。比如在国学修养模块,以“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研读为重点,目的在于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学科优势,让学生在名师的导引下,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人文学科模块主要涵盖文、史、哲等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分析事物……
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表示,搞通识教育,课程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按照山东大学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已获得博士学位,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或特长,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保证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此外,山东大学还重新定位调整各校区基本功能,将包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人文社科在内的一大半新生,集中到原来被外界定位为“理工校区”的兴隆山校区报到上学,目的就是将该校区建成学校的通识教育基地,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