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2011-09-28
作为学科最齐全的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强势学科林立,相对而言,也存在弱势的学科,公共管理学院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其中之一。探访弱势学科如何振兴,可望为弱势学科发展提供启示。为此,我们专访了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叶鹰教授。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浙江大学发展起步比较晚,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系的首任负责人,您是如何探索这一弱势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的?
"目标明确面向一流”
一般而言,在校内属于弱势的学科,在国内同行中大多也属于“弱势群体”,因而在国内资源配置与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于是支撑不足、发展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会接踵而至。2003年浙江大学整合全校图书、情报、档案学术资源创建信息资源管理系,我担任该系的系主任,当时信息资源管理系仅有一个硕士点作为支撑。面对国内外学科强劲发展的格局,我们提出“高层次、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方略,在此战略思想引导下,我们系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完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创建和信息资源管理博士点创立,成为国内高校中率先实行以“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学科总称的本科-硕士-博士系列化一体化特色系科,展现出在同行比较中“小而强”的学科优势。
在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下,信息资源管理系目标明确,以“高层次”摆脱“低层次”恶性竞争环境,用“研究型”引领学科发展,以“国际化”实现一流理想,今天,我们系已取得在国内同行比较中人均SCI/SSCI收录国际论文、人均国家基金项目两项指标领先的佳绩。
人才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您是如何处理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交流与稳定的关系的?
引进人才独辟蹊径”
要进行“高层次、研究型、国际化”的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为此,我们严格按照学校人才引进政策选拔人才,在平衡学科方向、平衡学缘结构等全方位考虑下全力引进和扶持青年教师,使专任教师博士比从2004年仅30%快速提升到2011年的90%,实现了教师品质的第一次“升级”。
按照学科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系将整合凝聚学术力量于定量信息学和定量信息分析、政务信息管理和电子政务两大学科方向,前者面向国际、引领学科发展,后者面向国内、对接国情需求。为在国际平台上展现学科风采,我们摸清了国际同行中名列前十的大学,努力发展一流合作伙伴,与美国Michigan大学签订了教师互访备忘录,在校级合作协议基础上与UIUC签订了“1+1”双硕士合作协议,同时积极开拓其他高层次国际合作途径。
如今,信息资源管理系进一步明确把定量信息学做大做强并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的思路,希望在学校、学院支持下有针对性引进国际专业人才,在师资品质的第二次“升级”中独辟蹊径地走出学科发展新路。
加强学术团队合作,对于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转型,进而提高整个学科的影响力都具有重大意义。您在推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是如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
“突出重点凝聚团队”
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学科品质,是弱势学科必须考量的问题,对此,我们的思路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首先在定量信息学方向突进国际前沿,然后争取用定量信息学的方法带动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学术评价等相关研究的腾飞。
在带领学科发展的同时,我们对青年教师多加关心和指导,为每位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提供的个性化指导和个人学术发展设计卓有成效,力争聚合学术团队去实现发展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系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怀指导下采取的上述举措,可为弱势学科的发展振兴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