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24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2011年第21期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必须从立德树人的全局出发,筑牢科学化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化、体系化建设为重点,整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新格局,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的实践

中央16号文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托专业教育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办学育人的层面来整体思考如何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真正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人才健康成长的全过程。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为此,学校从体系建设人手,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围绕创业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化、体系化和科学化为重点,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实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程。主要内容是:构建“三个体系”:整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三类课程”:着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类课程。打造“三个平台”:精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媒体教学平台。形成一个方案: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大学生健康成才相适应、与大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相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方案。完善一个格局:完善一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实现一个目标: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

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没课堂教学平台。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类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类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将入学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党课、团课、军事理沦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心理健康课、媒介素养课、主题班会课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综合素质类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等一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统筹进行建设,形成一个内容较为完整与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平台。纳入课堂教学平台建设的课程。计入学分,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规范教学要求、内容等,根据学生特点分学年设置。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是围绕学习健康成才需要和延伸课堂教学,以实践体系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为支撑,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将现有的各类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归类和优化。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层设计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类直接纳入课堂教学平台建设,计入学分;一类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

媒体教学平台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网、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校内各种宣传媒体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媒体教学平台。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化,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网上党校、团校、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等,组建了一个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媒体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平台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个重点”

以课程化建设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着力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根本标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在全省高校率先进行了“访谈式教学”的实践;构建了体系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完善了综合素质类课程的教学规范,优化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设了《农业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等特色课程;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过程考核等等

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与人才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根据大学期间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要求,课程化、体系化、科学化整体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有效衔接、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衔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统筹包括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分成培养,分类管理,整体提升。引导和鼓励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结合自身工作范围和研究领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与实践的教学任务。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以提升研究水平为重点,整合资源,搭建团队,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针对学校实际,组建研究团队,凝炼研究方向,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实施科研引导计划,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申报科研课题、开展学术研究。坚持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课制度,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的成效和思考

1.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体系化建设上形成了新共识。通过学习实践,全校上下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念、方法来建设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思想的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从学科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关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复杂性、艰巨性和责任性是其他学科难以想像的。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体系化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是实现高等教育任务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这些基本认识,在全校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学校党委决策的提供了支撑,也为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学校坚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克服了就思想政治教育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科学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从认识和实践上赋予了其科学性的内涵和有效融入学校中心工作的途径。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构建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校领导坚持每年为大学生做一场思想教育的专题报告。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考核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坚持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之中,纳入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全校上下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单位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认识有了新提高、机制有了新突破。学校把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分成三类,一类是直接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工作人员,二类是辅导员和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部门工作人员,三类是其他管理部门人员和其他课程的教师。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学校对这三类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合理分类,明确了建设目标。对一二类人员主要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建设。对三类人员主要是在工作职责、岗位要求上赋予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比如对一类人员,我们要求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上、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引领和导向作用。对二类人员,主要是要加强其专业化建设,提升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等。学校坚持把这支队伍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责任,注重政策关怀(如在住房、年终津贴等方面进一步向其倾斜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有条件和途径实现“双重身份”的发展。目前学校已按照“全面介入、分层进入”的原则打通了一二类人员的互相融入的机制。对第三类人员。主要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朱立军  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