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国《自然》杂志 2011年4月
在过去,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是有理由感到自豪的,因为这表明他们已拥有成为学术精英的资格。但现如今,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精英”的价值大打折扣。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为例,在1998年至2008年间,科学博士学位的授予量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该学位授予量约为34,000名,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增长速度会放缓。多数国家都认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所以他们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如图(一)所示,有十一个国家的博士学位授予量都处于增长状态。
但是,博士生数量的增加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无法学以致用,甚至找不到工作。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那些耗费了大量时间并立志成为科研人员的博士生在学成之后往往面临着学术职位骤减、企业岗位不足的困境。而且,高端人才市场已经明显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即使大多数博士生找到了工作,其中的很多工作也无法体现一名博士生的价值,比如当一名高中教师。此外,博士生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比如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让大多数博士生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这些国家的博士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后到国外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学术性工作非常难。只有极少数国家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博士生的就业问题,比如德国,他们修改了博士生培养目标,将其定位为培养“能胜任学术界以外高级职位”的人才。
《自然》杂志对日本、中国、新加坡、美国、德国、埃及和印度等七个国家的博士生教育现状作了调查,引人深思。
日本:博士生教育面临危机
日本的博士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最差的那一档,为了有所改观,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一项旨在将博士后的培养数量提高两倍(达到一万人)的政策,以提高科研水平并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虽然收效明显,但是该项政策却忽视了博士后的就业问题,导致博士就业前景黯淡,读博人数减少。
一方面,由于本科人数的减少,日本各大学无需招募更多教员,因此大学提供的学术职位非常少;另一方面,相较于那些年龄较大的博士后,日本的企业更偏爱年轻可塑性强的刚毕业的本科生。2010年,在1350名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中,只有746人在毕业时签署了全职工作的就业协议。而其中,只有162人从事学术研究或技术服务;剩下的584人中,有250人进入企业,256人从事教育工作,38人进入政府工作。
中国:数量重于质量?
在中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即将接近历史顶点,仅2009年就有5万名博士生拿到学位。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博士学位年授予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
数量的激增往往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有专家称,中国博士培养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时间太短,仅仅三年的学习时间并不充裕;其次是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导师自身素质不高;第三是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第四是没有明确的优胜劣汰机制。
但是,多数博士毕业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仍可以在国内轻松就业。“中国的博士生比美国的博士生更容易在学术界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也同样受到国内企业的欢迎。然而,如果他们想到国外从事学术性工作,则困难重重;而想在世界一流大学或顶尖的研究机构获得职位,则需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经历。
新加坡:全面发展
新加坡的博士教育现状较为乐观。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大量投资,使学校规模得以扩大,科学和技术基础也得到多方改善,还成立了两所全新的公立大学。教育产业的兴盛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生。过去五年里,新加坡国内登记注册的博士学生增长了60%,达到789人。国外留学生则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东欧甚至更远的国家。
由于新加坡的大学教育体系此前一直不太发达,所以大多数博士毕业生会选择学术界以外的工作。而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性工作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
美国:供应VS需求
美国的科学博士学位授予量仅次于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仅在2009年,就有近2万名生命及物理学博士毕业生,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这一趋势并不引人乐见。
首先,在拥有理科博士学位的人当中,能获得终身教职的人数逐年下降,而企业公司也无法填补这一空缺。以生命科学为例,该专业博士生数量的增长最为迅速。在1973年,有多达55%的生物科学博士生可以在毕业后的六年内获得终身教职,只有2%的人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其他非终身学术职位;而在2006年前者只剩下15%,后者则上升至18%。其次,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需要博士学位,这使得博士学位完成率有所降低。以科学博士和工程专业的博士为例,有近三分之一的博士学位候选人最终放弃了博士学位。目前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依旧是定位于培养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才,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德国:先进的博士教育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博士出产国,仅2005年就有7,000名科学博士毕业。但是有赖于过去20年间对博士培养体制的改革,德国并没有出现博士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博士生在德国可以找到的学术工作机会日趋下降。据专家称,“只有6%的博士毕业生在德国能够找到全职学术性工作,而其他大多数则进入企业。而且在德国想要成为教授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教职人员的工资又普遍较低。这两个因素使得很多博士生毕业后选择离开大学。”因此近年来,德国不仅将博士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才,也将其定位为学术界以外的工作。
波兰:高成本换取博士生培养规模的扩大
波兰的博士生毕业数也有很大的增长,在1990-1992年仅有约2,695名,而2008-2009年已上升到32,000名。问题也随之产生:一是博士生补贴的缺乏导致很高的退学率(在工程专业,超过一半的学生无法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博士生数量的增长,导致很多博士毕业生只能从事低于期望值的工作。
虽然波兰博士生的失业率不足3%,但调查表明相较于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大部分博士生对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而且二者的薪水也没有明显的差距。
埃及:挣扎求生
埃及是中东地区博士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2009年共招收了3.5万名博士生,将近1998年的两倍。但是,资金短缺阻碍了埃及博士教育的发展。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大学自身的预算已经十分紧张,导致博士教育拨款不足。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也将资金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对研究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张。
同时,博士生也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由于博士生数量过多,埃及的大学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教学职位提供给毕业生。并且,很多私人企业主管抱怨博士生缺乏他们所需的实用工作技巧。此外,埃及博士生也很难在国际学术界竞争中赢得优势。不过今年发生的政治巨变倒是给学术界带来了一些福音,很多移居海外的学者纷纷回到国内,期待能够帮助祖国重整教育业,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印度:亟需博士生
2004年,印度共有5,900名科学、技术和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而这一数字现今已经达到8,900名。但由于受到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印度还需要更多的博士生,印度政府希望博士生授予量能够在2020年年底前达到2万人以上。
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实现,因为印度人口以年轻人为主而且本科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其实不然。事实上只有1%的本科生选择在毕业之后继续升学。因为在印度,大学能够提供的学术职位很少;公司企业提供的职位拥有本科学历即可,但支付的薪水却比在公立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要高很多。并且,对于有志于继续升学的印度年轻人来说,大多数人都将美国和欧洲视为其深造的理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