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04-02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已经成立1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近10万人,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时至今日,还常有人问:计算机学院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办软件学院?虽然很无奈,但我想不能完全怪社会上存在模糊认识,软件人才培养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
不是单纯地培养程序员
众所周知,现在没有任何行业离得开软件,软件行业人才需求很大。可一方面是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能创新计算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才,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是用最成熟的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最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软件产品。
做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提出概念,到架构与设计,再到开发、测试、产品发售和后期维护等,既要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也要考虑性能优化、安全可靠,往往需要大的团队合作。微软公司当初研发IE浏览器,最多的时候是900多人的团队在合作,集中了从市场营销到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人才,规模之大令人惊讶。
所以,软件学院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程序员,而是具备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工程意识,乃至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应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要培养工程型人才,教师应该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是“双师型”,即“工程师+教师”,要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能在大学与企业间有计划地流动,企业专家到高校任教、高校教师到企业任职应该成为常态。
早年我到美国考察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软件企业和学校的人才互动非常畅通。大公司的工作人员会介绍自己原来在哪个大学工作过,大学教师会介绍自己曾在哪个公司干过。反观国内,软件学院的专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双向流动非常困难。
我想,应该探索一种机制,让大学教师可以带着实验室的成果暂时离开学校,专注于成果产业化,等到一定阶段后再回到学校。目前国内的机制有障碍,教师出去容易回来难,除了待遇差距大外,还有评价体系的矛盾——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到企业等于自废做学问的“武功”。
为此,我们正在谋划改革机制,允许教师停薪留职,一年内回来不需要重新评价,2至3年回来再作一次考评。同时还要求所有教师在两年中必须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要到企业去工作,做项目。这不仅对教师拥有工业背景有好处,也有利于大学敏锐地掌握工业界的关键技术需求,从而取得有针对性的突破。
论文必须写在企业中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成立10年来已培养了2100多名高素质软件工程硕士,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81%的毕业生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和南京6个软件产业一线城市。之所以就业这么好,关键在于我们的学生将论文写在企业中,是从行业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
我想,软件学院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的平衡。基础打得牢,学生的后劲才足;参与实践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强。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在企业做,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温州动车撞车事件原因之一是软件设计存在较大缺陷,铁道部网络购票系统瘫痪是对网民密集上网刷票缺乏预判,这些都是软件设计问题。所以,设计一个产品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丝毫不能马虎。我们不仅从企业请来众多专家举办系列行业讲座,还在学生工程实践中要求必须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让学生在生产一线亲身体验一个产品从概念到设计,再到开发、测试等整个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国际化问题亟待破题
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是个迫切的命题。目前国际上大的软件课题都实行国际招标。印度的软件产业之所以比我们发展得好,很重要的是他们的国际化程度高。一个大的招标书,他们一周内就能把标书吃透,并提交出应标书。这不仅涉及外语水平,还有对招标企业所在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果对别国文化不了解,业务商谈肯定会受影响,也很难把软件产品推销出去。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一直在学英语,但还是不能自如地交流,问题就出在教学方法上。所以,我们正在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软件专业教师编写硕士英语教科书就是其中一项。
起初,英语专业老师对这个方案不屑一顾,出版社也不认可,但试行一年来学生非常欢迎。原因是新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而是完全围绕软件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展开的,知识性内容让学生自学,每个单元都会围绕项目管理、演讲、招标等环节设置讨论题,上课就是围绕讨论题展开。如何通过MSN在线交流,如何制作PPT,如何参加项目管理讨论,如何应聘企业,等等,各类实用知识应有尽有。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生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当然,在软件学院国际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我们需要聘请更多的外籍师资,一方面也要积极招收国际学生,从而形成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培养环境。
【作者简介:周学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