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管理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的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12-03-0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站   2012-02-07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除要求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有独特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外,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是制度保证。

一、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机制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形成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研究成果并不能自动或必然地更新教学内容、形成新教材,研究成果多也不代表人才培养质量就高。在重点大学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主体与专业建设的主体分离的现象。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整合资源,成立教育学部,由教育学部统筹资源,将学科建设的主体与专业建设的主体融为一体,促进教师在科研岗位与教学岗位间有序流动。

二、实行学期制变革,为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提供条件

培养学科知识加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是教育学专业获得社会认可的需要。西南大学于2006年就开始大胆尝试学期制改革,实行三学期制。在两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短学期,学生通过短学期辅修第二专业。三学期制改革为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契机。教育学特色专业实行4+X=4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即四年内除教育学专业外,学生还要利用第三学期辅修第二专业。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素养人才的培养。学期制变革不是教学时段的简单划分,而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4+X=4,必须建立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压缩学时的基础上,如果仅是两个专业课程和学时的简单相加,学生将不堪重负。保质减负的关键是通过管理制度引导教师打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培养职责在大学“研究本位”的大制度环境驱动下,教育学院也不得不将研究置于首要位置,以至于出现“教育学院研究教师而不是培养教师”的局面。教育学院被学术和研究所主宰,与教学职业联系不多。在“研究本位”的驱动下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教师的科研能力。但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并不一定表明他所教的学生就一定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因为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学生,高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应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展开。教育学者的教育研究不能仅研究他人的教育教学,而是应当首先研究自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以自己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四、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以培养研究型教育工作者为导向只有用教育科研的眼光看待教学,在实践中研究教学,教师才可能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因此,应依托教育学的学科优势,以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作为教育学特色专业的特色。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培养研究型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为导向,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2005年起,学院每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工作,在学生评优、保送研究生等方面加大科研的分值。通过政策激励、导师引领,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开发大学生的科研潜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他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