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2-06-25
上海交大今年全面推行夏季小学期,着力推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新探索。
践行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
上海交大秉承“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打造卓越人才成长体系,有步骤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三位一体”的基础出发,对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系统化改革,并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做法,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
2012年学校全面推行夏季小学期,接轨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模式,集聚海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倡导实践育人,丰富第二课堂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接轨海外教学模式,提升国际办学水平
学校主动接轨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和结构性调整,将原来两学期制改为“两长一短”制,从“20周+20周”改变为“18周+18周+4周”,全年学时总数不变,而在校历和学制安排上,实现了国际接轨,为师生提供更多参加海外交流的机会,也为海外名校师生来交大访学、科研创造条件。使夏季小学期成为学生个性化选修课程、拓展实践的黄金时间。
学校充分利用夏季小学期,安排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如农学院和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暑期夏令营,航空航天学院和多伦多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工作坊,法学院与威斯康星大学合办的中国法暑期班,数学系和堪萨斯州立大学、挪威皇家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数论特别年暑期课程等。
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在夏季小学期里,学校整合、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共开设了选修课程、实习、实践、海外游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科研见习岗、校级公共课、一级学科公共课、交叉学科课程、高端暑期讲座、研究生创新论坛、卓越工程师实训、国际交流活动等14大类教学及实践活动。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三个结合、三个特性”:基础知识与前沿性、探究性知识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优质资源相结合,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以及培养计划的补缺性。全校学生共有超过17000人次选修各类课程,门类超过300种;近80位来自海外名校的教授开课。一些平时选修学生较多的热门课程将在小学期内重新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修的机会。
激发“教与学”主观能动,丰富实践育人内涵
学校通过夏季小学期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一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科研选择机会。教师们既可以安排课程教学,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出国访学或开展科学研究,拓展视野、接触科学最前沿。二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规划。
学校利用小学期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推出小学期第二课堂菜单,包括“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技创新问题互动、创业训练、就业实践、讲座论坛、勤工助学、兴趣体验”等八大系列的课程、活动及项目。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在小学期中立项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兴趣专长,实践梦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