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管理视角的一种解读
发布时间:2012-11-2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 源:《中国成人教育》  2001年第9期

摘 要】近几年,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从背景入手,分教师、学生、制度三个层面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作了一点解读,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反思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管理视角;解读

一、解读的背景:久诟之病、迫切需要、有力抓手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策略的总称,教学内容的传授与点拨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支撑,可以这么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中小学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更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时,高校的课堂上大多仍旧沿袭着“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人们戏称高校“有教无法”,虽然有少部分的教师或课程在实施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但无法改变高校课程教学中总体上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认为:“如果说,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社会上和高等教育界可能还有不同看法的话,那么,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批评则是众口一词,没有分歧。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太死,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样,压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耶鲁大学莱文校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也指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据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的调研发现,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到课率只有70%,学生对教学反应最强烈、意见最大的是教学方法问题。可以说,高校教学方法的单调、陈旧,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诟病。所以,周远清教授建议“要求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讨论、大改革”。首届“中国大学教育论坛”的主题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实施者与组织者,教学方法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具备课堂管理技能。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才能适应与掌控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就成为桥梁与纽带。教师视课程的性质与类型不同,采取讲授式、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学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调查,大多数学生讨厌教师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是引起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直接深化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 年1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看作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也是有力抓手。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道教授认为,目前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缺乏有力的抓手,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并配以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调动高等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二、解读的层面:教师、学生、制度

1.教师层面。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上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别人问他决窍,他说了两句话:“教师要有学问”“多从学生角度着想”。这两句话中没有“方法”二字,却道出了方法的根本。教学方法是一门艺术,没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教师的学识和师德。

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有学问,要全面把握自己所属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体系,并通过持续不断地进修学习,及时掌握和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学术动态。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所在。

其次,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要加强教师“教学哲学”方面的训练。所谓“教学哲学”就是从哲学层次上对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并探讨以后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甚至培养出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建立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的智慧要靠不断学习去获得和提高。

2.学生层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折射出的是“教师中心论”,出现“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也就不足为奇,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主体观”,只有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才意愿,采用合适的、适应学生水平和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诚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都呈现出与精英教育截然不同的变化和特点,正如马丁·特罗指出的那样,一些“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没有准备,也比以前更不喜欢读书”。特别是占70%的地方高校,面临的这种现实状况更甚,这自然增加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难度,影响了教学方法改革的进度和深度。但是,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现实基础如此,要求高校特别是教师加强对“学生主体观”的认识,主动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层次水平,创造性地运用传授式、启发式、情境式、问题式、项目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克服学生的学习惰性,优化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大众化教育阶段,更应该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它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而不是给学生一点知识,甚至也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一点能力。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隐蔽性的一种品格,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及人机之间的互动。

3.制度层面。制度是保障运行的基础。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也应该从制度层面来加以促进和保障。有学者认为,在管理与制度中,存在工具理性比较严重的现象,即管理制度中,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化、现代化,忽视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受到忽视的,如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中,“教学方法”只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下面“课程”的一个子指标;又如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教学方法”只是躲藏在“教学效果”下的一部分。近几年,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已引起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制度层面上促进和保障教学方法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

继续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学校目前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三大部分,“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两部分考核中应适当增加教学方法改革的考量比重。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评优、岗位聘任、晋升、津贴和奖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对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

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特别是对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新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教师加以奖励。设立教学名师奖、教坛新秀奖、教学质量奖,评选“十佳良师益友”“优秀指导教师”“育人先进个人”等等,完善校、省、国家级评选体系。

以点带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如台州学院已连续两年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评选活动,对评选为“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总结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以公开课或观摩的形式,在各二级学院及全校进行研讨推广。鼓励同一专业内的教师,尤其是相关课程的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管理的引导等等。

建立学生层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受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最有发言权,也最能说明问题。高校要注重来自学生层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诸如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例会制度等,收集来自一线的、学生的有关教学信息反馈,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解读后的反思:大有作为、合理利用、切合实际

新建地方高校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大有作为。教学方法问题小看不得,它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上与研究性大学或重点大学生无法比拼,但只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有所突破,肯定能在教学改革方面引起连锁反映,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教改成果。因此地方高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案例式教学,注重教学的启发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倡导合作式、研究式或课题式的学习,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突出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和建构性;倡导有效开发和利用现代数字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引导教师合理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必然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高校中一般指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这就存在一个合理引导、有效使用的问题,而不是不顾课程性质一哄而上。为了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达到相应指标要求,高校教务处一般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计算机多媒体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三维或多维图形、形象地展示情境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像PPT 这样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师生互动交流。在平时听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只是机械地播放和讲解着PPT 内容,使课堂教学从“人灌”变成了“机灌”。其实,黑板书写与推演,一定的图片教具及演示实验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还是有其可以合理利用的地方。所以,高校教师要区别不同的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对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技能课程、双语课程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改革策略。

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呼吁要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传授法对于某些课程、某些学生来讲,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要继续运用好传授法,就要改进传授的方法,不是满堂灌,而是侧重引导,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当然,就教师而言,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是改革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可以采取启发式、问题式、情境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它的指向都应该是明确的,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革的成果只有体现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有可能产生实效,否则教学改革就是纸上谈兵。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从管理和制度层面上促进和保障教学方法改革,是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需认真对待和推进的一大课题。

【作者简介:金凌虹 台州学院人事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