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2-25
编者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的普遍共识。本版从今天起推出“聚焦课堂革命”系列报道,介绍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敬请关注。
“多师同堂”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简称T.T),是指由三名或三名以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了团队合作的基本理念,更深刻体现了民主协商基础上的共同计划、团队执行、实时沟通、协同反思、分享回馈与评价等创新内涵。
从2001年9月开始,西南政法大学创立了“双师多向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讲评、论辩、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将“设疑开拓法、情景启动法、发散思维训练法、大小课程互动法”等综合运用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形成了由两位或多位教师同堂授课、学生研究小组、模拟法庭以及网络辅助学习等综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理学、立法学、人权法律制度等课程一经运用,就收到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反映在参与论辩、讨论的环节中获益匪浅。
在总结“双师多向互动式教学法”经验基础上,2004年9月,法学理论学科在博士研究生课堂上开始探索“多师同堂”协同教学,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三位以上教授同台授课,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间的“博弈”互补,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倡导开放教学,强化学生的过程参与。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经”、文献阅读为“纬”,融会讲评、论辩、讨论等多重环节,达成师生间交流互动,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迄今为止,西南政法大学全校多门课程开始全面推广“多师同堂”协同教学。
“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跨越学科限制的多元认知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兼具独立性与包容性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具有理性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和建构能力;从“教”的方面说,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宽研究领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具体而言,“多师同堂”协同教学分为下述四个环节:
课前准备环节。遴选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师资组成协同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拟定研讨案例或事例,推荐相关研读文献。在实践中,可依照学科关联度和课程需求选择师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计划组成小型研讨小组。授课前一周左右将研讨问题和研讨文献材料发给参与授课的教师和学生研读,要求学生理解并提炼出问题。
引导授课环节。每门课程分为若干专题,结合课程要求和团队成员的专长,每一专题由一至二位团队成员主导,针对背景知识、研究文献、重要理论、发展趋势等进行引导式讲授。引导授课教师必须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水平,对专题所涉理论有全面系统掌握。该环节占教学比重的30%。
师生论辩环节。教学团队其他成员针对引导授课的内容发表意见、阐明观点、深化问题,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全程参与讨论,并在引导授课环节结束之后,针对专题提出各研讨小组的理解和认识,并鼓励提出不同的质疑意见。让学生在课程讨论过程中接受不同学科教师的影响,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正确看待教师权威,提高学习研究能力。该环节占教学比重的50%。总结深化环节。由引导授课教师全面总结讨论的问题和相关理论观点,对本专题所涉内容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同时,教学团队其他成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相关建议。总结环节占教学比重的20%。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是实现了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多位教师在协作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把多元观察视角、知识结构、分析路径融合在一起,互通有无,拾遗补缺,使整个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了教师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同时,还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互动。在多名教师密切配合之下,“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积极论辩质疑,在探讨、辩论和批评中实现一种动态化、情景化教学。学生能够从开放的教学模式中逐渐树立主体意识,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三是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整合互益。“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教师的特长,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效整合了教师资源,在互动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之间的创新能力,扩宽了教师学术研究的视野。同时,师生互动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整合互益。
总而言之,“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中的各种要素有效汇聚起来,通过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创新,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作者简介: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与实践
“老师上课时给我们放了央视大楼建设时施工现场的录像和真实图片,让我们了解了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做法。当我们真正到了施工现场时回想老师的讲述,一下就明白了。”
今年,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穆静波教授从教30年。对于自己讲了30年的“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他几乎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这门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土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和施工的组织管理,不但有理论性,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经过多年的摸索,他和教研室的老师们总结出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教学内容,配套编辑出版教学课件和教材,周密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等一整套多方位立体式教学体系。
用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等重大工程做课程案例
“老师上课时给我们放了央视大楼建设时施工现场的录像和真实图片,让我们了解了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做法。当我们真正到了施工现场时回想老师的讲述,一下就明白了。”土09-3班张文玉同学说。
为了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施工教研室编写了配套教材和课件,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含有大量施工现场视频、动画和图片的多媒体教材,建成了包含奥运工程、世博工程、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T3航站楼等60余个重大、热点、现代新型工程的施工案例资源库,为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好基础。
在土木施工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看到上海第一塔、广州电视塔、帆船酒店、阿布扎比斜塔、鸟巢、中央电视台、迪拜塔等世界著名建筑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此外,于2008年建成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网站,包含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施工录像片段、工程案例、课程习题、实践环节的任务书和指导书,以及国家相关规范等,方便学生随时在线学习。
学校还建成了全国首个施工仿真模拟演示室,通过三维仿真模拟演示现代化搅拌站作业、鸟巢等大型施工场地布置、地下盾构施工、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等内容,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址施工、广州电视塔施工、“美国世贸大厦因何倒下”等动画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工程的实施过程、施工方法和经验教训,增加对其施工关键技术、特色工艺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学生制作建筑结构、塔吊、模板、脚手架等模型,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动手能力。
先就业后毕业 一上岗就上手毕业一年后就任某大型工程项目生产经理的土10届毕业生李秀峰说:“大学四年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大四阶段学校组织的到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实习。在施工现场实习一个多月,为我解决了很多认知方面的问题。又经过几个月的毕业设计,我系统地掌握了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施工方案的编写。经过这些锻炼,使我一出校门就感觉心里很有底。”
为了严格控制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老师们细致地考虑到每个细节——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联系工地,聘任施工现场技术和管理人员为指导教师,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不定期、不事先通知地到实习现场进行检查和质询,实习中期返回学校进行汇报交流,实习结束后交流、口试、推荐评优,进行全年级评优答辩……学生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计入成绩。
很多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就已经确定了就业去向,大四下半年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自己的签约单位进行的。因此,在正式上岗之前实现了与工作单位的磨合,一上岗就可以独挡一面。
程寅雪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作为第一批海外实习的学生,几年前他来到非洲西海岸的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毕业实习。他们就是被自己的签约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海外项目部派到罗安达五万座体育场项目实习。“我非常感谢这次实习机会,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这将使我终身受益。”
据该校土木学院院长吴徽教授介绍,这个与北京建工集团合作的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就是毕业实习项目中的一个。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送出了五届毕业生,共二十几位学生,分别到安哥拉、卢旺达、沙特、阿联酋、毛里求斯等国家参加海外实习。工程项目涉及体育场、住宅、农业示范中心、市政工程、高速公路等,既包括国际承包项目,也包括对外援建项目。
北京建工集团负责人也认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证明了该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经过教师们多年的精心建设成绩显著,特色突出,满足了施工企业的需求。
以递进式教学强化施工应用能力
该校秉承“实践育人”的理念,将以往相互独立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衔接,构建了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理论教学为引导、动手实践为主线的贯穿递进式教学模式,并厘清了阶段间的联系与阶段目标。
在学生入学后到大三上学期,通过认识实习及科技活动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工程施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大三下学期开始讲授土木工程施工专业课,同时进行施工课程设计,让学生学习施工理论与方法,开阔眼界,培养工程意识;大三的暑假是学生开始进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时候,这时就开始引入“有限分散实习”的教学管理方法,严格控制学生的实习过程,确保学生参与工程,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工程问题;经过几周到十几周的生产实习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大四的上学期结合工程实践,开始讲授高层建筑施工和地下工程施工等课程,使学生学习深层次施工理论与方法,提高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之后毕业设计与毕业实践,结合学生的就业去向,在实际工程中学习编制高层建筑、地铁车站等较大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预算,制定重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从而强化施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工地→课堂→工地”每一次循环的过程中,认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基础专业知识→初级实践能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的递进式课程设置中,将课堂与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引向深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实现了校企人才的无缝对接。
【校长点评】
紧贴行业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建筑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为己任,致力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培训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筑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以及国内与国际相互结合、学与用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邀请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建工集团等施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并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设立专项教育资金,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并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市政工程研究总院等8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和校外科技活动并多次获奖。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用心培养出一批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中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简介:朱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