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打造软件工程师“黄埔军校”
发布时间:2013-07-04    文章录入:    点击:[]

——上海交大校企合作催生神奇“化学反应”

来源:科技日报  2013-07-01

日前,从上海交通大学传来消息,上海交大与英特尔公司将联合举办创新试点班,携手打造软件工程师的“黄浦军校”。92位学员将跟随英特尔公司的顶尖工程师,以软件行业最新技术为主题,研究最新的科研项目。他们还将在学校和英特尔双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国内外大赛,完成“暑期大作业”和其他创新实践,甚至是毕业设计。

从2002年的初次携手,到2013年探索出一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之路,十年时间,上海交大与英特尔形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大—英特尔模式,校企合作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AEVIOU中文滑行输入法、“智慧树”思维导图、“视频跟踪”系统……这些原创的创意案例或项目,都是交大—英特尔创新试点班催生的成果,其中很多成果已进入转化阶段。

“学分围着学生兴趣和科研项目跑”

“在学院这边点个名,在英特尔那边记个‘工分’。如是,学生进入了实习的‘怪圈’,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合作初期,上海交大和英特尔都曾在人才培养方面发现问题:学院有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企业也有企业的规章规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校企合作要产生经济效益。如此一来,双方就各自打起自己的“算盘”。

鉴于此,软件学院从办学机制入手,在国内率先创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积极参与的理事会机制。由上海交通大学、英特尔(中国)等联合组建学院理事会,从机制上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为了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软件学院以联合课程建设、联合授课、暑期大作业和毕业实习等形式,实施贯穿本科四年的工程实践教学。新生一入校,便有一张成长路线图摆在他们面前:即大一学习由学院与公司编写的实用课程,参观企业,聆听企业的校园讲座,参加job shadowing day等活动;大二、大三开始参加各项学生竞赛和大学生暑期项目;大四、研究生、博士生“工程实战”,配备双导师。入校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解决了,学分壁垒又出现了。学分是学生的“宝贝”,学生围着学分转。当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的PRP、暑期实践课程、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都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开始不知所措,一些很好的创意,往往由于繁重的学分要求而只能浅尝辄止。软件学院率先打破了这一学分壁垒,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实现了学分贯通,学分围着学生的兴趣和科研项目跑。在软件学院,学生参加暑假大作业是修学分,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是修学分,在企业实习是修学分,学生不必因为课外实践而担心修不满学分毕不了业,更多的好项目在不同学分环节的支持下,成为完整的作品。

据统计,逾3000人次的学生从交大—英特尔模式中受益。与此同时,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已与十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校企共建课程20余门,设立暑期实践课程项目247项,688名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近600人次,设立科创项目197个,参与学生逾820人次,20余项科创作品在“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上摘金夺银。

企业技术难题成学生“工程师”“暑期大作业”

“室外GPS导航定位,换到室内,就束手无策了。假如大人和小孩在大商场内购物,一转眼小孩走失了,如何利用超声波定位到小孩准确的位置?”

在软件学院,学生们常常享受到学生“工程师”的“待遇”,尽管在学生阶段,他们就要去解决一些企业技术难题。这就是软件学院独创的“暑期大作业”。软件学院要求学生在暑期六周的短学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程),通过对所学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这个创意很好,但很快又碰到了问题”,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说:“教师自拟的虚拟项目,往往很难达到真实工程的训练要求。”于是,学院就和英特尔的工程师商量,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一些技术难题,或者无暇研究的工程创意,分解成一道道工程实践题目,以“暑期大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这样,同学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学生“工程师”。

当然,学生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与优秀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协同“攻关”。在企业、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以企业实际项目产品为需求、按企业项目运行模式,完成暑期项目。

“通过校企项目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交大和英特尔的“暑期大作业”产生了示范效应。几年来,英特尔、微软、IBM、摩根士坦利、育碧、QAD、大众点评等多家企业每年设立近40个项目,据统计,企业、学院科研实验室设立的项目总数是学生团队数的1.5倍,逾30%的学生直接被企业接收为毕业实习对象。学生对待暑期大作业的态度由2003年第一期的抵触、被动接受,转变为普遍欢迎。逾90%的学生认为“暑期大作业”是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成工程师的“车间” 车间成教师的“课堂”

英特尔首席工程师黄波最近一次到软件学院上课是在2013年6月份。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登上软件学院的讲台了。他的搭档英特尔首席科学家冯晓焰也一直热衷到软件学院为学生上课。

黄波说,站到讲台上,他忘记了自己是工程师,他面前的学生都是“暑期大作业”或企业实习时指导的学生,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上课用的教材,是软件学院的教师和自己一起编写的实用教材,讲课的内容大多是自己解决工程问题的案例。

与此同时,软件学院的青年教师则以“企业访问学者”的身份深入到了企业的一线。“企业访问学者”是培养学术骨干、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软件学院青年教师戚正伟没想到,自己“访问学者”的经历是在英特尔的实验室里度过的。他和工程师们一起上下班,在企业技术一线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为了帮助教师积累工程经验和拓宽国际视野,软件学院以减免工作量等形式支持教师,他们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领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开展联合科研。目前,已有7位青年教师分别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上海育碧电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在联合课程建设、联合科研方面展开了有效的合作。

此外,学院还出资支持教师以学术休假的形式出国访学。他们结合科研和教学主题,前往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并与之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目前,已经有5位教师完成国外访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