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科研依存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04    文章录入:    点击:[]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1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科学研究及母体行业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案例,对科技奖励、科研项目与科技论文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科学研究与母体行业的关系程度,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依存度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基础研究领域、通用研究领域和特色研究领域进行了依存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科学研究;母体行业

行业特色高校,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特色优势和服务行业发展的母体背景的高校,在长期服务于母体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和行业口碑是它的传统和特色。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隶属关系从行业主管部门调整到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但其与各自母体行业依然有着稳固的、天然的联系。例如,行业特色高校校名体现行业特色的高校比例达80.6%,行业特色高校来自行业企业的科研经费占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5%。行业特色高校被认可的根本原因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国家战略和其服务的母体行业做出过并一直在做的独特贡献。诚然当前,也出现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去行业化”,追求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现象,但是,面对行业产业的重大需求和激烈的院校竞争,打造科研精品、优化学科布局、契合行业发展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等议题依然是提升行业特色高校的主流话语。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之间的依存度究竟如何?目前尚未有具体数据加以说明。笔者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从具体的科研数据入手,对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的相互促进关系

行业特色高校科学研究的特色就是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比较注重开展共性技术和专门技术研究,推动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并以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并根据母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利用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理论、新原理,在行业实际需求领域进行应用研究,创新实用技术,提升行业技术发展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来源于母体行业,一般而言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转化潜力;②具备母体行业产业链发展所需实验设备和平台,能够开展重大的、面向需求的校企合作研究;③集聚了一支能够围绕母体行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的科技队伍,能够为母体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④易于组建相关母体领域的科研团队,便于学术交流;⑤服务母体的科学研究促进学校学科设置,沉淀出优势特色学科,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需求与供给的高度融合。行业特色高校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行业需求为依托,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和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断推进学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完善,科研卓越推动教学卓越,培养出更多行业所需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促进母体行业进步。行业特色高校是母体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求的探求者和把脉者,通过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依附母体行业发展,及时调整自身学科结构、科研方向、队伍建设,优胜劣汰,不断改造和提升科技实力和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母体行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母体行业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了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母体行业发展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实力。母体行业为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和影响力。母体行业依托行业特色高校这一行业研究主体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提供科技试验场所,将不断推动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科技人才队伍能力、完善科学研究平台,创建行业特色科研品牌,同时,培养出更多的行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服务于行业发展。

二、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的依存度分析

“相互依存度”,简称“依存度”,最初表示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本文借用这一概念,表示行业特色高校依托于母体行业产出的科研成果占学校科研总成果的比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面向煤炭行业的特色型大学,是国内煤炭行业科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之一。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校科研人员水平不断提高,科研设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八(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数据,下同);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九。目前,通过联合中国神华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汇聚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资源,形成科技合力,成为支撑我国煤炭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因此,本文分析的“依存度”母体即指煤炭行业。

1.科技奖励依存度。

“十一五”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共205项,其中,依托煤炭行业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行业做出贡献并取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有184项,占成果总数的90%,即学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应用于煤炭行业的平均依存度为90%。这个数据说明学校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方面与煤炭行业的融合度很高。从进一步分析上述205项的奖项类别看,学校97%是科技进步奖,而自然科学奖只有1项。科技进步奖的评奖标准,要求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上有重要创新,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有贡献,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开发的项目有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这一数据反证了学校的行业特色很深厚,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要,针对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协同行业特色高校这一研究主体力量,通过共享科研团队、实验设备和平台,开展联合研究,促进行业母体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通过数据可知,在采矿、安全、地质、测量、矿建、工程力学等传统特色研究领域,学校获得科技奖励总数为151项,促进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并获得奖励数为149项,占总数的99%,依存度非常高。在机械、电气与信息、化学与环境、管理等应用性较宽的通用研究领域,学校获得科技奖励总数为53项,促进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并获得奖励数为35项,占总数的66%,依存度为中等。在数、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只在非煤炭行业研究领域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依存度为0。另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学校分别在矿井地质探测、煤矿监控与通信、煤矿灾害治理、采矿工程领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5项,依存度为100%,说明学校近年来在煤炭行业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卓越建树。

2.授权专利依存度。

2012年,学校作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获得授权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以下同)共130项,其中应用于煤炭行业的授权专利共80项,平均依存度为62%。

专利是指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授权专利强调的是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它不同于科技进步奖要求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有贡献,所以学校授权专利与行业的平均依存度低于科技进步奖体现的依存度属情理之中。

从数据可知,在采矿、安全、地质、测量、矿建、工程力学等传统特色研究领域,学校作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获得授权专利共49项,应用于煤炭行业的授权专利共38项,占总数的76%,依存度较高。在机械、电气与信息、化学与环境、管理等通用研究领域,学校获得授权专利共81项,应用于煤炭行业的授权专利共42项,占总数的52%,依存度为中等。在数、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获得授权专利是空白,依存度为零。

3.科研项目依存度。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数159项,其中承担应用于煤炭行业相关研究领域的纵向项目124项,平均依存度为78%。纵向科研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提供资金资助立项,不同类型的项目立项的目的和宗旨不同,例如,“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各类项目指南确立了项目资助研究的范围和方向。所以行业特色高校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充分显示了特色研究领域的优势,依存度相对较高。

从数据可知,在采矿、安全、地质、测量、矿建、工程力学等传统特色研究领域,学校承担国家科研96项,应用于煤炭行业的项目为90项,占总数的94%,依存度高。在机械、电气与信息、化学与环境、管理等通用研究领域,学校承担国家科研57项,应用于煤炭行业的项目为32项,占总数的56%,依存度为中等。在数、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承担国家科研6项,应用于煤炭行业的项目为2项,占总数的33%,依存度低。

4.科技论文依存度。

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1年学校共发表科技论文2294篇,论文作者涵盖学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其中以煤炭行业相关领域为研究对象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有1087篇,占论文总数的47%,即其平均依存度为47%。科技论文是研究人员对不同研究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总结出新的结果和结论。只要符合科技期刊的要求,科技论文既没有科技奖项的评奖要求,也没有科研项目的立项指南,研究探讨领域宽泛,所以较难体现行业的依存度。

从数据可知,在采矿、安全、地质、测量、矿建、工程力学等传统特色研究领域,学校发表科技论文总数为1119篇,应用于煤炭行业的论文数为782篇,占总数的70%,依存度较高。在机械、电气与信息、化学与环境、管理等通用研究领域,学校发表科技论文总数为919篇,应用于煤炭行业的论文数为296篇,占总数的32%,依存度为中等。在数、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发表论文总数为256篇,应用于煤炭行业的论文数为9篇,占总数的4%,依存度低。

通过对上述科技奖励、授权专利、科研项目和科技论文与煤炭行业依存度的分析,可以知晓:①对于有限项条件、政府有明确导向性要求,并经几次专家评审才能通过的科技奖励和科研项目,只有依靠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才能在竞争激烈评审中脱颖而出;如果学校不断扩大和加强特色研究领域实力和水平,依存度只高不低。②通用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奖励和研究项目常常被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占据,要想在此两领域提升竞争实力,只有开辟结合行业特色的交叉研究,才能有话语权。③对于研究自由度较大、强调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要求的授权专利和科技论文来说,竞争相对较弱,各个研究领域都可以出成果,故与行业的依存度相对较低。

鉴于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授权专利、科技论文的评审要求、研究自由度和竞争程度的客观不同,导致与行业依存度由高走低,这种客观存在不止适用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特色高校。

三、基于“管理方格图”的依存度分析与建议

1964年,美国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提出管理方格法,设计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管理方格图,纵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业绩的关心程度,其中,第1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大。管理方格图的优点就是改变线性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考方式,而采用双维度融合兼顾的观点,分析思考方式更为全面。目前,管理方格图也渐渐延伸发展到营销管理等其他研究领域。笔者借用“管理方格图”,现将研究领域和依存度作为管理方格图的两个维度,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基础、通用、特色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煤炭行业的依存度进行具体分析,以通过提升依存度,达到综合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宗旨。

通过将上述科技奖励、授权专利、科研项目和科技论文应用于煤炭行业的数据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基础、通用、特色研究领域的综合依存度分别为84%、52%和9%。

1.基础研究领域。

在数、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应用于煤炭行业的科技奖励数、授权专利数、科研项目数及科技论文数在总数中所占比例较低,综合依存度才9%,可知与煤炭行业衔接融合少。

学校为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多科性拓宽和转型,构建一些非行业的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承担更多教学内容,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向相对少而窄,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竞争,学校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造成学科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推动数、理、人文社会学科根据需要交叉融合相关特色学科,结合母体煤炭行业。例如,构建煤炭行业专业英语,推动煤炭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建立煤炭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传承卓越的行业文化特色等等,研究领域依附母体程度从低到高,逐渐通过发表论文和承担项目等途径,形成有别于非行业高校的特色,拓展和提升自身研究实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特色。

2.通用研究领域。

在机械、电气与信息、化学与环境、管理等应用性较宽的通用研究领域,应用于煤炭行业的科研成果处于中等程度,综合依存度为52%。

相较基础研究领域,这些学科和研究方向有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辩证分析看,对于依存度为48%科研领域,如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矿井移动与应急通信技术等与煤炭行业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要继续发挥特色研究优势,提升行业创新链,引导和推动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对于48%非结合母体的科研领域来说,在继续开展广泛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鼓励向煤炭母体行业依存度高的方向发展,增进与采矿、安全等依存度高的科研领域融合,加强行业先进设备研发、煤炭清洁利用、挖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等,不断提升行业的研究特色。

3.特色研究领域。

在采矿、安全、地质、测量、矿建、工程力学等传统煤炭行业特色研究领域,其科技奖励、授权专利、科研项目和科技论文综合依存度高达84%,是结合母体行业紧密度最高的研究领域。

对于这类依存母体行业度非常高的国家级特色精品科研领域,学校要构建一个动态科研机制。在保留成熟重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同时,通过跟进国家行业发展战略布局,发现和寻找引领行业发展的先进研究领域,组织先进的科研团队,大力推进原创性和先进性研究,形成新的特色科研和精品科研,向更高的程度发展,使学校永远保持先进的特色科研品牌。

四、结论

鉴于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授权专利、科技论文的评审要求、研究自由度和竞争程度的客观不同,导致与行业依存度的高低不一,这种客观不同不是一所行业高校主管能决定的,科技奖励和科研项目的依存度高、授权专利和科技论文的依存度较低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特色高校。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通过拓展依存度高的特色研究领域,加强交叉融合依存度中等的通用研究领域,推动基础领域的特色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教学水平和影响力,进而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行业企业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协同行业特色高校这一研究主体力量,通过共享科研团队、实验设备和平台,开展联合研究,促进行业母体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行业特色高校的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学校的特色。这是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产业共同发展的双赢之道。

2012年《科技日报》《行业特色型大学缘何“失色”》一文指出,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的基本格局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行业的支撑与服务都必须重新思考定位。从对行业的依托服务到走出行业,实现对于行业的引领与超越,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和母体行业通过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