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学业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
发布时间:2015-05-2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江苏高教》  2015年第02期

摘要:文章聚焦于学业不良大学生群体,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和细化以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个群体如何解决学业不良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业成就。

关键词:学业不良;学习动机;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和细化

每个人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对于目前处于学业不良状态的学生而言,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正确面对,合理归因

补考、学分积欠、重修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地面对,承认自己在学业上目前的不良状况,要从逃避中走出来。具体的做法有:

1.呈现问题。即向学业不良学生呈现他们未达到学习要求的科目,教会他们对这些课程进行分类和分析,比如所修课程是属于公共课程、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课程是偏文、偏理还是偏工的,难易程度如何,等等。

2.寻找特例。在所有积欠课程中,哪些相对而言是容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哪些课程理论上是不应该出现积欠的。同时,对于已经通过的课程,自己当时是如何学习和备考的,在什么环境下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再次营造这种环境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3.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也要分析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是教训,成功的原因是经验。

4.确定目标。在所有积欠的课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本学期打算重修哪一门或几门;打算重修的课程是丝毫不懂、大部分不懂,还是仅有少部分不懂;重新学习的重点是哪些章节。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困难是什么等。

5.奖惩措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反馈,比如说:做到了静心学习,解决了一章的难题,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或者未达到今天的目标,抄袭了他人的作业,给自己什么样的惩罚等。同时思考,如果继续逃避学习、逆反学习、坚持不住或者提不起劲时该怎么办,有没有以往成功应对的例子,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等等。

可以看出,这所有的做法,其实就是问题的具体化,把问题呈现的越清楚越好,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有了希望才有不逃避勇敢走下去的勇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洞察和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分析、目标的找寻,要让学生体会到控制感,当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时,人才能更感觉到安全。

(二)具体化、操作化学习目标

1.要改变现状,减少积欠课程的门数。学业不良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认真考虑好当下要重修的科目和门数。如果课程不紧,特别是考试科目较少,可以考虑多重修一些课程,反之则要减少重修的门数,以保证重修的通过率。

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达成带来自信,从而促进大目标的实现。比如,每天的作息、自习、生活娱乐安排,重点学习课程的哪一章节,完成哪些作业,等等。

3.监督和反馈。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如何评价,需要保持、提高还是改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监督,人很容易散漫,大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对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学生要有自己一定的奖惩标准,才能保证行为的继续。同时,通过作业等形式的反馈也需要重视,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认真分析。

(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业的进展,学习的目标需要及时调整。如果顺利完成了学业任务,可以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如果未顺利完成任务,则需要认真思考,然后调低目标,或改进学习行为。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客观环境调整自己的目标。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一)评估自身需要,形成合理期望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其积极性才可能高。他用公式M=V×E来表达这一理论,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E指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的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即期望值。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一目标的价值大小,又称为效价。这一期望理论很好地表达了目标、期望和行为动力的关系。应用在学习中,可以表达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对所定目标的重视程度。这一点对于大学生都适用,学业不良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重视学习目标。学业不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调整、细化好学习目标。经常地审视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能根据作业、测试、学习的进度,不断调整目标,使目标始终贴近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习现状。还要加强监督,自我监督靠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外部监督和反馈则是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是学业不良学生干预中不可缺失的。

重视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管理,不是要将他们当作特殊群体严格看管或戴着有色眼镜批评教育,而是能调控其一段时间内学习的进展情况,对进步的方面予以肯定,对于不对的方面严厉批评指正,赏罚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履行学习目标,并适时调整自我评价。

2.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预期。每一个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因为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目标的预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行动的进行,学业不良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预期。比如某门功课学习的状态不错,可以提高预期;某门功课学习的状态不佳,可以降低预期,并迅速地思考有无补救的措施,比如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增加学习的时长等等。

(二)调整焦虑水平,聚焦动力的维持

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度的焦虑水平对于行为有促进的作用。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中如何保持适度的焦虑,以维系行为的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走出抑郁。艾利克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影响我们情绪、行为的不是事件本事,而是对事件的看法。调整认知,对于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业不良大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学业不良问题,并坚信这一问题是可逆的。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走出自卑、自责和压抑,重新燃起学习的希望。

2.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即要保持在学业上的一定紧张度。一些学业不良学生会逃避内心对学业的紧张感,而躲入网络虚拟世界。对不同的学业不良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面对问题,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其焦虑水平,其实学业警告和学籍处理等惩罚措施本身就有增加焦虑的功能,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学生自身的醒悟或对问题严重性认识,才是能维持焦虑水平的良药。对于那些因学业问题长期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不应再给他们增加压力,而要通过解决其实际困难,降低其焦虑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行为正常化、秩序化。

(三)正确归因与自我效能的发挥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成功地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它主要根据个体的实践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好的未来前景,具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学生以往实际获得的学习结果是紧密联系的。学业不良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不理想的学习结果,因此对自己成功达成目标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会低一些,形成较弱的自我效能感。

1.要帮助学生恢复自我效能感,并利用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业水平的提升和形成心理健康状态。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分析一个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他把成败的原因分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因素。一般从三个维度去评价一个人的归因:内部归因或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或不稳定的归因,可控制的归因或不可控制的归因。一般就学生而言,如果将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稳定的因素(如很强的能力、持久的努力、任务的难度和教师的积极关心),比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心境、即刻的努力、好的机遇和他人的意外帮助)更能增强动机;而将失败归因为一些稳定的因素(如恶劣的心境、不好的机遇、别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帮助),会消弱进一步行动的动机。

2.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成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恢复信心和信念,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对于学业不良大学生自我效能提高而言,可以不局限于学习方面,应该拓展到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即,在学习之外找寻学生的闪光点,借以提高其信心。具体的做法,尽可能让他们融入班集体,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创造机会使得他们各人身上的长处得以展现,并在此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从学业上失败者的认识中跳出来,认识到学业不等于人生,而是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需要完成的任务。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自己也有成功的一面,这种成功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的。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扬其为学习所做的努力,在课业上的点滴进步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正在改善,并且自己有能力维系这种改善,进而对自己学习结果产生良好的预期,逐渐恢复自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学业不良学生成功转化的案例,利用身边人和身边事,帮助他们替代体验成功,以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