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23-03-21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各类研究生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自主培养和造就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占成员总数的比例超过30%。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从科研素养、课程内容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水平
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通过“研究”来培养人才,把研究水平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均建立在科学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世界主要科技强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研究布局,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与理论重大突破还不能充分支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研究生教育教学应及时顺应变革规律,以国家强化基础研究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为契机,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探索要与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为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才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参与大规模有组织科研、解决复杂多元重大研究问题打好科研素养基础;高校应根据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科研范式的变革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不断优化重组既有学科群,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机制,鼓励研究生参与交叉学科合作研究项目,并针对国家急需紧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设立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生项目;此外,还要不断增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在教学科研等育人环节中增加有关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通用的基础方法理论、科学伦理以及重要科学史等教育内容,帮助研究生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学术价值观,鼓励并帮助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勇于探索专业领域中的本源性、基础性理论问题。
聚焦前沿核心科技,丰富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
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广泛吸纳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成果,根据知识生产新模式和新兴产业的人才技能需求,及时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加强研究生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和迁移能力。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字化时代增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能素养,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从计算机、人为因素和法律等三个互补的角度为本校学生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相关课程,传授计算机安全理论与实践经验、网络安全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思维。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要与科技创新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和前沿问题探索能力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学制时长、授课方式、专业方向等组织机制改革优化,使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适应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才成长和流动发展规律。例如,应开设前沿技术概论等相关通识课程,帮助各学科研究生加深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的理解认识,为学生尝试将本领域学术研究或专业应用与前沿核心科技进行有机融合、探索新领域新方向奠定知识基础。
深化科教融合,增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既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产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提高研究生知识运用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世界科技强国注重将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环节深度融合,在国家实验室、工业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等科技创新组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的同时,通过科技基础设施设备共享、平台创新资源开放、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等方式,将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实践环节融入科技研发转化的过程之中。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应当注重组织科研团队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吸纳多学科研究生参与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科研实践活动,把科学实验贯穿在教学和科研中,提高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科技创新研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相关环节的实践能力;鼓励研究生及导师团队积极参与政府研究机构、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的项目探索,以科教融合育人的方式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重点领域研发活动与研究生培养协同推进;利用科技赋能研究生教学科研全过程,提高研究生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素养,通过搭建在线科研平台等方式,进一步丰富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资源路径。
(作者:薛新龙 刘哲希,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