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钟秉林:教育面临3大新挑战!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1-12-17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2021-12-15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近54万所、专业教师近18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2.9亿人,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85.2%,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由此可见,我国已基本实现教育的全面普及,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中上行列。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紧缺且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更加凸显。

化解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但教育的发展需遵循其内在规律,办好一所学校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精良教师队伍的建设,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不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无法用钱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堆砌出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周期较长,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急切期盼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应对新的挑战。

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致力于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

《方案》强调教育评价对象的系统性,要求对政府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进行全方位评价,以期通过评价促进政府提高教育履职水平;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以升学率为标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导向;促进教师潜心育人,转变以学生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导向;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社会用人单位科学选人用人。

《方案》强调评价内容的衔接性,要求遵循教育评价的阶段性、发展性、时代性特征,在不同学段和类型的教育中体现各自的评价重点,相互衔接,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方案》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一是改进结果评价。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符合度,为学校办学思路、发展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支撑。二是强化过程评价。从发展的角度判断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学校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评价对象的进步程度,进而评价绩效。四是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教育要素评价,全面考量和判断教育目标的达成度。要合理运用各类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对学校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考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同年上海、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到2017年高三学生毕业,按照新的方案招生录取;2017年启动包括北京在内的4个省市开展第二批试点,2020年按新方案招生录取;2018年辽宁等8个省市第三批启动改革,2021年按新方案招生录取;2021年又新增7个省份启动改革。截至目前,已有21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进入由东部改革试点向中西部逐步推广的新阶段。

高考改革的目标很清晰: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入学机会公平;二是科学选拔人才,将学生选拔到适合自己的高校进行深造;三是促进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高考改革的内容和举措十分丰富。首先,在考试方式改革方面,探索本科和高职分类考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尝试注册入学,有些科目探索一年两考,减轻学生集中备考负担。

其次,在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方面,除语、数、外之外的自选科目体现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取消文理分科考试,有利于顺应学科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避免“偏科”;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将文科的形象思维和理科的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在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方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重点。以学生的统考成绩和选考科目加权赋分成绩为依据,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打破“唯分数论”,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评价内容更加丰富。适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探索多元录取,包括按统考成绩录取、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注册录取、破格录取,以及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而实行的定向招生录取等。

第四,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保证录取环境的公平、公正,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信力。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新挑战,高中学校首当其冲。

在线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为学校“停课不停学”“听课不停教”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从过去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转变为多向互动的知识传递方式。这种变革导致了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型和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

在线教学正在颠覆着传统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知识传输阶段——学生接收知识,传统的方式是在课堂上听讲;然后是知识内化阶段——学生把知识消化、吸收、巩固,融会贯通,传统的方式是课后复习、做习题,教师辅导答疑,理化生等课程还要开设实验。而在线教学则可能使得学生接收知识的阶段向前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实现个性化的线上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够像以前那样以讲授为主,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接收的知识去进行探究、反思和讨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做习题、完成小组作业,教师通过纠错、归纳来实现教学目标。所谓翻转课堂、学习过程革命,其内涵实质就在于此。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与教室布局,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而这几年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又会对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化、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课程学习和环境创设,辅助技能实训和语言学习,支持教师的作业设计和批改,这对于建构新的教学构思和创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都将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主动应对新的挑战

第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二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人才观是具有时代内涵的,在教育普及化阶段,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指标体系、同一种方式去考量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承认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三是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第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质、社会实践等方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构建和完善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评价机制,综合素质评价要基于事实和数据,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可以比较,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录取的重要参考。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克服功利化倾向。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变革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加强基于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其次,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高考改革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他们要学会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就是选择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有科学的自我认知,对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有一个大致的规划。学校要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生涯体验,与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和挖掘社会资源,高校也要积极参与。

第四,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首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顺应学科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知识融合、课程整合和课程设计的能力;加强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让教师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的要求,改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鼓励教师探索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备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能力,进而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再次,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要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另外,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人类,未来一些简单、重复性的知识传输性的工作,很可能被先进的信息技术所取代;但这不代表教师会失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智慧、涵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育人功能,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STEAM教育的高阶教学能力,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五,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应对新的挑战,不仅要在教学层面进行改革,还要举全校之力深化综合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

首先,创新学习制度,构建教学新常态。要将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和新的中考、高考改革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如选课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等教学新常态。

其次,改革教师考核制度,调整教学组织。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改革。调整教学组织,高考改革后很多学校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要创新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并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再次,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要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和教室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最后,关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落实“双减”政策,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立足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实际稳步推进。

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义。“双减”的目的是改革教育评价,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教育,通过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和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深化综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为什么减、减什么、如何减。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保证学校教育达到基本的学业标准,这也是现在家长感到焦虑的问题。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这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

四是精准施策。在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因地因校制宜多样化探索,切实落实改革措施,比如,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考试和作业、探索学校课后延伸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研究落实教师合理取酬、规范教师校外兼职、探索校长教师交流等。

五是协同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治理,要重视以义务教育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为主体的供给侧的改革;也要兼顾以学生和家长为主体的需求侧的诉求,对于素质养成、学科补差和学科特长增进等方面的合理需求,要协调学校教育、课后延伸服务和校外培训予以回应;还要加强舆论宣传,转变社会传统观念,营造优良的改革环境和氛围,平稳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

(作者:钟秉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文根据笔者在2021年12月3日“‘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2021年首都教育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