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以科学评价赋能行业特色型大学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16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21年第11期

摘要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把落实《“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科学指南,在紧扣国家需求中保持特色发展定力,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彰显特色发展活力,在服务时代重大命题中释放特色发展潜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教育评价;特色发展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日前,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创新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标准,指向清晰、目标明确,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遵循教育规律、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同时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定位:在紧扣国家需求中保持特色发展定力

办学定位是大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也直接关系到“双一流”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引领行业而强大,紧扣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办学,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天然属性。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凭借学科特色鲜明、高层次人才积聚、科研平台汇集、知识生产密集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国家和行业的重要创新主体。据统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其中91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共计获奖159项,占总数的66.5%,获奖高校近半数为行业特色型大学。

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紧密相连,受外部环境影响最为直接。纵观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行业特色型大学经历三个发展黄金期。第一个黄金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一大批行业高校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应运而生;第二个黄金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行业高校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实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国家对高素质行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发展格局下正迎来第三个发展黄金期。身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的一员,华北电力大学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服务、引领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视为办学使命和价值追求,围绕战略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文化建设等办学要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着力打造以“大电力”学科体系为核心的办学新动能,引领学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中快速崛起,实现了向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和跨越。综合考量内外两个因素,学校近年来的发展进步,一方面得益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则主要在于学校能够紧紧抓住机遇,始终高举特色发展大旗,保持发展定力不偏移,坚守能源电力特色不动摇,积极聚合校内外资源不断上台阶、提水平,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国家政策导向上看,“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 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标准之一,“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重要观测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则是《评价办法》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政策导向为有效衡量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水平和实际贡献,进一步保持办学特色和优势提供了制度保障。《评价办法》强调要坚持“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指出要“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立足优势学科主动融入和支撑区域及行业产业发展”“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这些要求,为学校在新时期更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更有特色加强学科建设,更高水平实施对外开放等办学行为提供了政策遵循、明确了努力方向,更加坚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全力办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信心。

做强优势: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彰显特色发展活力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办学优势积累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优势学科。立足办学传统和既有优势,在“双一流”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如何巩固和加强学科优势与特色,在保持鲜明行业特色的同时实现学校整体内涵发展,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直面的重大发展命题。

“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对“双一流”建设的领航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聚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着力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育引进、校企校地合作、国际开放拓展“四个策略”,加快构建一流学科发展、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技创新、一流大学治理和一流条件保障“五个体系”,相关改革发展举措与《评价办法》的政策导向、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与第五轮学科评估有关要求有机契合,特别是在学科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能力提升、校企合作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彰显出特色发展的活力。

一是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构建完备的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超前布局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转型升级,学校新增核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等2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等5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新增人工智能等8个新工科专业;成立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等跨学科学术机构,形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学校工程学跻身世界前70位和前1‰行列、新增5个学科进入前1%行列;清洁能源学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位列A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A-档,一流特色学科体系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中科院联建吴仲华学院,科教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国际协同培育国际化人才,实现向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升级跨越。作为能源电力行业最大的人才来源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中国电力行业黄埔军校”和“我国能源电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广大毕业生在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特高压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建功立业、施展才华,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着力攻克能源电力领域“卡脖子”问题。围绕化石能源高效转化、新能源与核能开发利用、智能电网与电力变换传输、智慧能源与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学校凝练重点研究方向,打造一流科技团队。在新能源发电消纳、先进输电系统与装备研发、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制造、节能减排降耗、大型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新一代太阳电池设计、风电机组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

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线,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之路。学校大学理事会成员单位扩容到14家,开拓新时代校企合作发展新格局,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打造国际一流水准的自主创新团队;与国家能源集团共建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国首套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与中国华能集团共建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系统联合实验室,建立海上风电中国标准;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氢能研究创新高地建设;与相关能源电力企业共同打造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等。广泛而深入的校企合作助力特色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学校服务行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使命引领:在服务时代重大命题中释放特色发展潜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评价办法》也提出明确的目标导向,重点考察建设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强调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双一流”建设和评价的根本导向。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要站在“两个大局”高度,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紧密围绕新时代新要求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及国家强调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给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领域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有力抓手。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力量,具备完善的“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和科研平台,具有能源电力领域一流的师资队伍和最大的人才培养规模,有基础和能力、有责任和义务在服务“双碳”目标中进一步释放特色发展潜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促进能源电力行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窗口期,学校将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以“绿色赋能”为动力,进一步强化使命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要求,高高举起服务“双碳”目标大旗,聚焦新能源、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与氢能、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碳金融、碳管理等研究方向,深度服务“双碳”目标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创新策源地,持续引领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速增效。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双碳”目标,是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抓好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三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教师队伍活力释放、管理服务效能提升、院系办学绩效评价、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外部资源拓展提升等基础性改革,以及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体系构建、人才引育用机制创新等系列先导性改革,构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一流办学体系,完善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相匹配的科学治理体系,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大学文化和办学氛围。

总之,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特色发展是办学灵魂,是永恒主题。“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评价只是过程和手段,建好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在认真总结上一周期“双一流”建设经验、深刻把握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把落实《评价办法》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科学指南,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久久为功,用提升质量、服务和贡献的实绩体现特色、增强实力、展现水平,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