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7年第6期
摘 要:我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在总结大学生素质教育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深化素质教育。今后要在协同育人中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在专业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个性化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个体素质,为此,要以发掘大学生潜能为起点,以立志为内生动力,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为支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1999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以1995年9月教育部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为标志,高等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素质教育,已有22年。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始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话语。
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在总结大学生素质教育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深化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首先,随着计算机革命、互联网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深入,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其次,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20多年来,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研究探讨比较多,对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特别这些素质的协同发展,探讨不够。再次,随着时间的增长,一批热心素质教育的领导、专家逐步退出工作岗位,如何使年轻一代提高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增强开展素质教育的能力,也是一个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上述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协同育人中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体未来的成长,更会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兴衰和续断。在当前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国内反腐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坚定党的信念,热爱社会主义;在国外资产阶级思想及生活的渗透、国内腐败等造成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等等,都是十分重要而且艰难的任务,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周远清同志指出:“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在这里,他明确指出了素质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四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四者相互作用,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其他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这个因素的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平衡。只有这四个因素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一个人良好的素质结构才能形成。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协同育人。
1. 在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科学、人文是人自己的事业,是同一个主体的两种要求、两方面表现和两手选择。既然科学是人创造的,科学必然渗透着人文精神。首先,科学技术不仅改变着世界,更改变着人类自身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其次,人文在增进知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升华境界,乃至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要认识到,没有无教育(德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德育),任何教学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问题在于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要深入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努力践行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探索方法。笔者对结合专业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归纳出了“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八种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体育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提出,体育教学要帮助每个学生掌握一项终生受益的体育项目,加强体育锻炼,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具有良好的体质,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对体育活动有了良好的兴趣,也有助于拒绝“游戏过度”,努力学习。体育可以锻炼品质,在坚持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比赛中,可以学会尊重,理解民主,锻炼意志。尊重、民主、意志,是重要思想道德素质之一。体育教学,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花大力气去做。
3.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大型课题,研究“大学是怎么影响学生的”,得出了两条结论:学生成长一是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二是取决于学生融入大学文化氛围的程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品质、品格、品位,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越是重要的东西,人们越不重视。空气重要,人们一刻不可离开,但我们不重视,直到雾霾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才开始重视起来。文化也是一样,人们并没有完全重视文化的作用,以致缺乏文化视野,甚至背离文化要求,已经开始带来了恶果。不重视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的特性认识不足。文化是“有而无在”“不在无不在”,如水中盐、如空气;是有机的“整体性”存在,是“差异性”存在,是“渗透性”存在。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一定要站在文化的高度,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视野,遵循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王夫之有言,德者,行焉而有得于心之谓也,行而有得谓之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教育来看,实践是知识转换为素质的中介。“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换器,它所实现的是两种转换:一方面,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转换为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化,即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每个个体通过与一定历史时代人所创造的人化世界交互作用而获得相应的规定,获得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智慧;而另一方面,实践按其本质而言所主要实现的却是另一种转换,那就是将人的理想存在转换为现实存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高校也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社会实践对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效果仍有待提高。为此,要进一步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开放性、专业性等特点;要探索社会实践的新途径;要解决社会实践分散、多头、重复等问题,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发展过程。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在美国已经比较完善了。2002年我国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试点,当时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这是开始。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所以创业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可见,社会发展了,特别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素质教育要适应这一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化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探索理念、内容和方法3个方面的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是基础,是支点;创新是灵魂;教育是目的。作为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笔者的理解是:①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目标更高了,内容更新了,要求我们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识和能力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把这些内容纳入培养目标,既是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又是大学生的培养目标。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知行统一的哲学思想。创业是创新的行动化和体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能力转化结合起来,体现我国哲学知行合一的思想。③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知识价值的有机统一。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个体价值离不开社会价值,离开社会,个体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知识价值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中间的媒介。创新创业教育所传授的不是课本中可编辑的知识,而是人类对社会认识所积累的经验,隐藏在大脑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和一般传授的知识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把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有机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三者相互依存。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这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项目的前提。创业可分为自主创业者和岗位创业者。自主创业者就是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大学主要不是培养自主创业者,但是我们也要鼓励支持。大学更主要的是培养岗位创业者。如何理解岗位创业者?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业的实质界定为创新,提出了五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熊彼得第一次把创业和创新相联系,将创业的实质界定为创新。1985年吉福德·平肖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内创业者”。内创业者就是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冒风险,促进公司新事物的产生,并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我国学者提出“岗位创业者”,即管理者、员工在从事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及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是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需要什么呢?需要创新精神及强烈的成就动机,独立工作的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培养自主创业者,更需要培养岗位创业者。我们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确立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项目。我们的项目可以分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和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两部分。
课程创新创业项目。①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成就动机及相关的管理知识。②基于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自主创业、岗位创业的特征之一是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类课程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所以要有专业类的创业课程,结合专业课,讲授有关内容。开设这类课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设基于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另一种是结合专业课程传授有关知识。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高班,主要是针对自主创业者,自愿报名参加。内容是培育创业精神、冒险意识、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培养独立思辨的能力、实践能力、驾驭未来的领导力、把握机会的能力;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学习寻找目标、经费、人员、相关法规。④毕业设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课外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这类项目丰富多彩,如创建学生创新工作室;建立各类社团;开展各类竞赛、鼓励学生参赛;走出去,与企业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等。
3. 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原来的方法,要探索新的方法,如实践的方法,交流的方法,反思的方法,负的方法,等等。
在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深化素质教育,应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一哄而起,而要深入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升,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三、在个性化教育中提升大学生个体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为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单个人。单个的人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教育要培养人的主体性,启迪人的精神生活的独立性,从经验的发展来实现个体发展的完整性。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
近十年来,在素质教育的深化中,文华学院在对个性化教育理论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个关键点,即潜能、立志、空间;三种类型的学生,即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个一,即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在实践过程中,着重抓住“潜能、立志、空间”三个关键点。
1. 以发掘学生优势潜能为起点。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学习、训练而逐渐内化的养成素质,是一种先天素质与后天养成素质融于一体的“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潜能是十分重要的先天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要将个性形成、素质形成建立在自身优势潜能上。个性化教育要从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入手。
学校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发掘优势潜能。首先,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线,挖掘自己的亮点,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例如,机电学部一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引导他转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经过努力,这位学生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职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命史,发现自己的兴趣点、长处。同学们在潜能导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小对绘画感兴趣,但由于高考,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在学习中,他抽时间听艺术类课程,重新学习绘画,从而顺利考取“工业设计”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更有信心了。很多学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优势、特长,学习的自信心更足了。再次,同学之间相互发现优势潜能。同辈群体,有共同的经历、体验,朝夕相处,相互了解,同学们通过主题班会,团会,寝室小讲堂等多种方式,针对每个同学,逐一开展讨论,分析、发现同学们的优势潜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以立志为内生动力。人的个性发展中、素质形成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理想、志向。有了理想、志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立志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立志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激发学生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过好大学生活,健康成长。立志教育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志向、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那么学生今后就有方向,有动力,有好的发展。立志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立志教育带动其他教育的发展。立志教育实现了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既要帮助学生确立理想和信念,又要将理想、信念与专业、职业密切联系,二者缺一不可;立志教育实现了潜能和志向的结合,发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将志向或目标建立在优势潜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走向社会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出最大的贡献;立志教育实现了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确立自己价值取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要与立志结合起来,在立志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但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不能偏移。立志教育是树立自信与培养积极生活态度的过程。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只有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树立或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过程,离不开自信的培养。立志教育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个人离不开社会,只有在社会中并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立志就是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只有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发展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立志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认识自我,确立目标,制定规划,坚持不懈。深化立志教育总的原则是整体引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整体引导和个体指导都很重要,但要特别重视个体指导。通过营造氛围、专业教育、课堂引导、科研竞赛、社会实践、成长史教育、兴趣小组活动等途径和方法具体实施立志教育的内容。
3. 以扩展学生发展空间为支点。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物质的存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样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在个性化教育中,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空间。首先,从专业学习开始,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潜能、志向,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全校大约有15%的学生,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又开设若干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其次,选择课程,每位学生一张课表,“一生一课表”。学校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数学、物理、外语、体育等开设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课程,开设多种多样的个性化课程,全校课程供每个学生选择等。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再次,为学生创设思想空间。课程讲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课程安排,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同时,通过创建学生工作室,社团、各竞赛等,丰富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在这方面,我们的探索还刚刚起步。时代在发展,社会的变化,学生也在发生着改变。素质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创新中深化。素质教育,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