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发布时间:2010-06-1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 源:《中国大学教学》 2008年第3期

潘懋元

摘要:在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产学研三结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但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围绕着知识运行,产学研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产学研结合不仅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其人才培养有逐步高位移的趋势。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可遵循互利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原则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高校主体部分的本科生教育质量问题更是如此。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现在的本科跟过去并不完全相同,过去只有一种传统的本科,即精英教育本科或者是被认为学术型的本科,现在大量的是应用型本科,因为现在社会大量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此,过去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出版过许多专著和论文,但多数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或经验层面上,理论层面的研究数量不多且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对产学研合作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产学研三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般认为,产学研三结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的确,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是从高等教育提出来的,但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的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

——传承知识。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的学,主要是知识的传承,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求学习者有所创新,但主要是教育者传授已有的知识给年轻一代。

——创新知识。无论从事何种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性研究,都是在进行知识的创新。

——应用知识。生产活动是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产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

因此,无论是产还是学和研,本质上都是知识运行的活动形式。围绕知识运行,现代的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即依存于“学”:产还有赖于技术的开发,即依存于“研”。只有依靠专门人才与创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更新产品。因此,产离不开人与科技,即学与研。

——首先,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研究的主体是人,需要学校培养科研人才从事研究;其次,科研的课题从何而来?可以说,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绝大多数科研的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有些科研的课题,虽属于抽象的基础理论,包括最抽象的数学,实质上也或多或少间接地反映了生产能力与社会生活提高的需求。因此,研必须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应用。

——必须联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即平常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必须依靠“产”。同时,学要重视学习最新的成就,只有传承最新的科技新成就,才

能培养出站在科技一线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从上述意义而言,围绕着知识运行,产学研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在现代建设中,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

二、产学研结合的时代性

无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早已有之:德国的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英国所流行的“三明治”教学,有的也叫做“合作教育”,或者“产学交替”的教育,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已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事实上,当时也已提出过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结合的问题。笔者就曾在20世纪50年代撰文论述过三者的矛盾与统一。[1]不过,无论是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是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或是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未能充分体现产学研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时代来临之前,理解难以深入。举例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虽已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它作为教育方针,但当时的生产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阶段,不需要太多科技知识;当时所强调的是生产劳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其后由于“阶级斗争”的需要,生产劳动更演变为惩罚手段。只有一定的时代到来之际,

相应的理解才能逐步深入。具体而言:

(1)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就是说,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文明建设中,才能不断地驱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如果产、学、研各自为政,互不相关、互不支持,它们就难以结合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驱动力。

(2)市场经济的发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性发展,使人们相信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教育的方针,更加引起关注。

(3)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过去,学术型人才尚可以在象牙塔中培养。今天,应用型人才绝不能仅仅在象牙塔中培养,必须要结合“产”与“研”。

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中,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产学研结合不仅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其人才培养有逐步高位移的趋势。20世纪上半叶,大学主要培养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型人才,也叫做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当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大学的任务,只是中学阶段的职业学校的任务,这一点不论是在二战之前的发达国家,还是解放前的中国,都是如此。二战之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到六七十年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于中等职业教育水平,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这从美国社区学院职能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美国的社区学院,本来称为初级学院,主要是为方便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近入学而出现的。二战之后,要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青年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初级学院大量开办职业培训,名称也纷纷改为社区学院。如今,美国的社区学院80%是培养应用性和职业性人才,只有20%是招收普通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说明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需要高职。不仅如此,很多高职还上升到本科水平,促使文理学院大量开设应用性、职业性本科课程。进而还出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也是侧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这就是说,产学研结合的时代特点是逐步推进、逐步提高的。我国的政策制定在反映这一趋势方面略显滞后。20世纪90年代初,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的仍只是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中等职业教育也应重视,因为我国的产业大多数技术水平还不高,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到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才大量发展高职。近期,国务院,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的几次报告,都着重强调高职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培养高职毕业生达1 100万人。但对于如何发展,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毕竟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因此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现在的本科教育也应大量建设成为应用性本科。

三、产学研的矛盾统一

产学研相结合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它们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自己的目标、任务,应当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活动过程。

产的任务是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它所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所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它所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这三者任务不同,所遵循的规律不同,达到的目的也各异,因此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重视客观存在的矛盾,才能正确地解决或者消除矛盾。

以下通过教学与生产的矛盾来说明这一道理。

(1)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的矛盾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制造产品。培养人与生产产品是两码事,是两种不同的任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往往会产生矛盾。

(2)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主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生产流程往往是固定、单调的,具有不断的重复性以生产同一模式的产品。教学的循序渐进与生产的重复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产生矛盾。比如,学生从学校进入工厂参与生产实践,最初也许兴趣高涨,认为能够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反复从事同样的操作,就会认为学不到新东西,他们的兴趣就会有所淡化,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与生产流程发生矛盾。

(3)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的矛盾

课程组织基本上是按照学科进行的,而工艺组织,并不是按单一学科组织。一种工艺,往往凝聚了多种学科;一个学科,往往可以应用在多种工艺上。即使是工艺性课程,同生产流程中的工艺组织也有所不同。

(4)人才知识与岗位技能的矛盾

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要有一定宽度,不能固定于一种工种。人才培养的知识需要宽、厚,岗位技能则更多地要求专一、熟练。宽、厚与专一、熟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客观存在的矛盾不能不重视。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课程组织的需要对待产学研,这种合作很难持续进行。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参加工厂、企业的生产劳动,学校考试或寒暑假期间,都要停工,不顾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必然不受生产部门的欢迎。那么如何应对呢?下面,提出几点原则性意见。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原则

解决产学研的矛盾,可以遵循下列原则:

(1)互利性原则(双赢原则)。在产学研结合中,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非常重要。仅仅对一方有利的合作难以长久,因此,在合作中,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使对方困难或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协调性原则。在合作过程中,要共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目标统一、内容明确、责权分明,各方受益。如果确属不能同等受益,一方应主动对另一方提供适当的补偿。例如高校提出以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协助解决生产上难题以补偿产业部门在学生实训期间所受的损失。

(3)教育性原则。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在校外或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劳动,都要坚持既能通过生产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生产知识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较为有效的;不良的生产环境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选择实训基地时,除了看其硬件条件是否先进之外,更要考虑它的环境、氛围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原则虽然是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提出,但归根到底,有利于生产与科研。

上面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若干原则,它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已有许多应用性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的经验;许多产业部门、科研单位,也从合作中培养了可适用人才、提高生产能力和科研水平而受益。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参与各方都应当具有为国家发展经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崇高理念;积累合作经验、采取适当的合作方法,逐步磨合,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本科和高职的教育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