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 2010年第5期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正处于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等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既量力而行、稳健有序,又尽力而为、开拓创新,深化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可谓中国教育界梦寐已久的期盼,中国领导人也多次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然而,现在一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世界知名大学之声便不绝于耳,孰不知喜马拉雅山之所以成其高,是因为有宽广而隆起的青藏高原为其坚实的基础。同理,没有在校生数占中国高等教育大多数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是一句空话。为此,本文从加强地方高等教育建设的视角来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问题。
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是相对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以外的高等教育的统称。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中心的位移过程,尽管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指谓不尽相同,但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则是一致的。同样,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百余年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近10多年间,以传统地方高校、新建地方高校和原中央部委划转地方的行业性高校为主体集合而成的地方高等教育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有数据显示,1998-2006年,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年均增长率为74.7%,远远高于同期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校生数10.7%的年均增长率。1998年,地方普通高校数
为686所,在校生为1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的66.5%和52.8%;2006年,这两个比例分别增至93.0%和80.8%;2008年,比例进一步升至95.1%和91.4%。同时,地方普通高校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说在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地方高等教育功不可没,那么在21世纪的第二、第三个十年中,地方高等教育更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一、系统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
系统规划、科学决策是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逻辑起点。上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尔(Clark·Kerr)对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未来15年的发展做了创造性的设计与规划,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挑战,美、英、法、德、日、俄等国纷纷出台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计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启动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研制工作,并于2010年4月向全社会公布。各省级政府要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地方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有效实施。
首先,应规划好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借鉴国外成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维,参照国际高等教育规划的先进经验,充分认识地方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和在区域创新体系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明确发展目标,端正发展趋向,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预测,绘制发展蓝图,奠定发展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社会认可的高等教育。
其次,应强化省级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围绕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根据区域经济、人口和社会发展及人才、劳动和就业市场的形势,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以省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统筹规划本省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辩证处理数量与质量、扩充与整并、投入与产出、规模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结构与功能、层次
与布局、教学与科研等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改善保障条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
第三,应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以解决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为着力点,组织开展系统研究,合理规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应从时间上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综合考量,从空间上对上下、左右和内外进行立体比较,并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要素进行全面分析,逐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地方高等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200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总干事松浦晃一郎(Ko chiroMatsuura)指出,世界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第三级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其管理方式的日益企业化,多样性、竞争性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体制瓶颈,为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事业准公益性的原则。应强化地方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准公益性,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并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应将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生力军,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建立公共财政资助制度,扶持并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应注重开发国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倡导多种方式的捐资和出资办学,鼓励公民个人、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独立、联合或共同举办高等教育,重点加长民办高等教育短板,把民办高等教育的木桶做大做好,进一步丰富地方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
其次,应协调地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并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学校与社会、宏观分权与微观自主、分类指导与错位竞争等各方面的权益关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和协调、分级管理和负责以及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体制,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健全公共性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进程,落实学校的管理自主权。应不断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办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灵活适切的现代大学制度,引导学校依法施行党委会或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及其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动力,激发其办学和管理的活力,促使其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地方高等教育办学的开放化: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
扩大开放、合作交流是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途径。2008年11月,第十六届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经济领袖会议“一个新的承诺”是,APEC地区之间将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市场。[6]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EC)宣布追加投资,增强与美国、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合作。[7]可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区域化、开放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基本态势,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
首先,应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提升地方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水平。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移植国外理想的教育模式,吸引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注重与港、澳、台地区高等教育的对口交流,建立教学科研的合作平台,不断提高合作层次与水平,引领本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应逐步规范和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大互派留学生力度,扩大外国留华学生规模,让本地学生获得更多海外留学经历。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的需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轨策略,拓展高层次师资交流空间,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培养高水平国际事务人才,增强地方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应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建立跨省区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和科学研究联盟。以国家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含港、澳、台)及十大中心城市群为基础,加强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中央科研院所及省际之间高等教育多方位、立体式、宽领域的合作,包括省与部、省与市与部、省与市以及中央与地方等各个层面的区域性合作办学,共同建设地方高等院校,合力培养人才,协同研究攻关。应瞄准国内一流,关注前沿动态,启动各类项目,开展省域内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口支援与深度协作,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切磋经验,助推互利双赢,促进学科交叉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用,加速本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应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加强地方高校与社会及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创造性地提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第三职能,对美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方高等院校在向社会开放、与社会互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理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努力为当地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发挥战略作用。同时,应学习国外如澳大利亚八校联合会和美国常青藤盟校等紧密合作的经验,并借鉴前不久刚刚成立的北大、清华、浙大等中国版九校联盟的做法,各高校之间相互开放,互补互惠,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总务财务、校政管理及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教师互派互聘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四、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优质化: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落脚点
提升品质、回报社会是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办好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1994年,美国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JosephM.Juran)曾预言,21世纪是质量世纪。2009年7月,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要求各成员国确保大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报告称,世界经济有回暖迹象。近半年来,经济复苏势头强劲。2010年4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初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3.2%,奥巴马总统称这是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地方高等教育应紧扣时代脉搏,有所作为,综合提升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增加贡献份额。
首先,应全面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大力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评估、监督与保障。应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引导、策励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任务,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教育理论,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果。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育人模式,倡导学生研究型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坚持能力本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次,应全面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研究水平。加快高水平地方重点大学和示范院校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地方院校中的领头羊作用。应强化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应用、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开发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功能,注重释放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创新“知识三角”互动中的能量,使之成为凝聚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攸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和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合理安排人财物力资源,组建创新团队,创设学科高地,开展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加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品牌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第三,应全面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科学测算和准确厘定地方高等教育服务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其“人才库”、“动力场”的角色和职责,提高其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的内质和能力。应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引导地方高等教育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积极承担普通高等学历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职业导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及城乡学习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任务,根据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的变化,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积极参与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活动,为地方“知识经济”、“生态经济”或“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地方高等教育建设的特色化:科学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侧重点
营建特色、自主创新是做强地方高等教育的战略重点,也是办好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2009年4月,在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Asia-Pa-cific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PA-IE)的年会上,中国学者蒋树声提出,高等教育应强化特色,求同存异。概览人类高等教育千百年来的发展史,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各显其能、各展其长,是其共通之道。对于地方高等教育而言,有特色就有亮点,有亮点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
首先,应努力创新地方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立足地方、融入地方,建设与地方共生共荣、同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系统。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站在全省一盘棋的战略高度,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科技研究实用化、服务资源丰富化的要求,对辖区内高等院校的数量、规模、类型、结构、布局、标准及学科与专业建设等进行通盘考虑,既总揽全局、夯实基础,又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充分挖掘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人文积淀、经济基础、社会需求、人口结构、教育传统、高校沿革等优势潜力,综合开发各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文化传承等优质资源,努力寻求高等教育的生长点和闪光点,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创新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特色。
其次,应积极引导高校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实施分类指导与管理,引导地方高等院校继承传统、开启未来,坚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特色办学理念,坚定走有为有不为、求精不求全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应支持学校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抓大放小,既注重理性发展、厚植实力,又注重出奇制胜、追求卓越,但求唯一。应促进学校有计划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资源整合,选择若干门特色学科与专业或若干个特色学科与专业群进行重点培育,在可预期的时段内,做大做强一批立得住、上得去、叫得响的特色学科、专业、项目、课程及特色研究领域和方向,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建设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争取某些领域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10余年的快步前进,中国已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列,为下一步的跃升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党和国家适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更富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目标行为,更是一个动态过程。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23.3%,预计2020年达到40%左右,而1996年美、英、法、德四国分别为80.9%、52.3%、51.0%、47.2%。根据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统计,欧美国家71%的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在2009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培训”排名第61位。2009年10月,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世界最新大学排名榜”前10强中,美国占6席,英国占4席;前50强中,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1所进入,名列第49位。这些指标虽不能概论全部或仅为一家之言,但也可窥见或反映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务之艰难和过程之漫长。
同样,要做强地方高等教育,也是任重而道远。高等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必须严格遵循,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人口基数大、原有底子薄、发展历史短、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体制障碍等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以地方高等教育为基础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走积极进取、改革创新、脚踏实地、稳健有序的道路。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N/OL]. [2007-12-23]. http://www.gov.cn/zmyw200712d/hcontent_841553.htm.
[2] 习近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N/OL]. [2008-12-19]. http://finance. sina.com.cn/roll /20081220/08442584689.shtml.
[3] 赵应生,钟秉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3):7-8.
[4] 教育部.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OL]. [2009-07-20]. http://www.edu.cn/jiao_ yu_fa_zhan_498/20090720/t20090720_392038_2.shtml.
[5] 李学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高教大会应对全球新问题[N/OL]. [2009-07-06]. http://news. sohu.com/20090706/n265015741.shtml.
[6] 周满生.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确立教育四个优先领域[N/OL]. [2008-07-11]. http://www.edu.cn/jiao_ yu_ yan_jiu_144/20080711/t20080711_308399.shtml.
[7] 许欣.欧盟加强与美加两国高等教育合作[N/OL].[2009-09-01]. http://news. 163. com/09/0901/21/5I5H2K3E000120GU.html.
[8] 李震英.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公布教育、文化和青年工作重点[N/OL]. [2009-07-09]. http://www.bjesr.cn/es-rnet/site/bjjykyw/001cc001239dd11359.ahtml.
[9] 财界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N/OL]. [2009-10-04]. http://bbs.17ok.com/17stock/index/ba_display.php? pid=16626683.
[10] 吴庆才.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3.2%奥巴马称之里程碑[N/OL]. [2010-05-01]. http://www.sina.com.cn.
[11] 李江涛,于庆浩.第四届亚洲太平洋国际教育协会年会在北京开幕[N/OL]. [2009-04-16]. http://www.edu.cn/guo_ ji_ he _ zuo _ 420/20090417/t20090417 _373229.shtml.
[12] 余申芳.夏季达沃斯思考全球经济走向:转变、创新、低碳[N/OL]. [2009-09-12]. http://finance.people.com.cn /GB/70392/10041095.html.
[13] 新华网.泰晤士报评出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名列第49位[N/OL]. [2009-10-08]. http://www.dzrbs.com/html/ jyxw2/2009-10/9/2009109161325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