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外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04-1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2011-04-19

【摘要】:高校外事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事工作带来的新要求与挑战;重点阐述了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际化;高校外事;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高玉蓉,湛江师范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交流科科长,高等教育助理研究员,经济管理学硕士。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被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The General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出国(来华)留学规模的扩大,国际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日益扩大,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锐不可当。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高等教育正处于新的发展浪潮中,因此,高校外事工作应抓住这一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顺应并融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1)加入WTO带来的工作新要求。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WTO中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中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完全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收取学费、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均属“教育服务”范畴,且明确规定所谓“教育服务”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提倡海外办学、鼓励出国留学和开展专业人才国际流动等四项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高等教育接轨,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入WTO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高校外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工作新要求。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实力及国内自费留学中介机构迅猛发展的现实,我国的出国留学生人数是飞速发展的,其中自费留学生的增速尤为惊人,几乎成倍增长(见表1)。这个现象表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的学生有很大吸引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海外高校将对我国高校在生源上构成较大的影响。

 

表1 我国出国及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年份

出国留学生总数

国家公派

单位公派

自费留学

来华留学生总数

2000

38989

2808

3888

32293

52150

2001

83973

3495

4426

76052

61869

2002

125000

35000

4500

117000

85829

2003

117300

3003

5150

109147

77715

2004

114700

3524

6858

104300

110844

2005

118500

3979

8078

106500

141087

2006

133800

5620

7493

120687

162695

2007

144000

8853

6957

129000

195503

2008

179800

11400

6800

161600

223499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及2007年、200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与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从教育部信息网的统计资料来看,截至2008年7月,允许授予国外和其他地区学位的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共有354个,其中269个是本科教育层次, 85个是硕士教育以上层次。这个现象表明,中国加入WTO后,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进入我国国内,与我国高校直接展开竞争。这些活动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带来机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海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交流,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这些发展变化将对高校外事部门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大学教育资源的增加,我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毛入学率也在提高,然而,量的增加无法取代质的提高,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像闭门造车似的孤立发展,必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观念和意识、理解各国文化传统、通晓国际经济贸易、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个人类和平而健康发展的“国际人”。因此,担负未来全球社会建设重任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仅需要具有超越国境的视野,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需要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气概,要有与世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存和生活,并具有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而大学正是负有培养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的使命。

(2)开放教育市场的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拓宽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国高等学校现行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专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教育资源、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了挑战。因此,如何把握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取向等内容的国际化程度,大学办学如何重新定位,是当代大学急需思考的问题。

(3)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随着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大学面临着更加繁重的教育与研究任务。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大学开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大学需要更多的变革。一方面,大学要继续促进基础知识的进步;另一方面,大学还得促进技术的转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大学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现在我国的大学对优秀大学生尤其是年轻研究人员的吸引力要小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科学研究从来就具有国际性特征,同时,研究资金的筹措也促进了研究人员的国际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联合为一些跨国的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其结果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各大学都要竭尽所能,显示自己具备进入全球网络的研究潜力。这种国际声望将帮助大学吸引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甚至有助于保证该国的技术实力。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当代大学的紧迫任务。

二、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国际化观念不强。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外事工作已从原来的简单的事务接待型转变为自主创新型,要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工作范围涉及国外智力的引进与管理、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出国培训、留学生招生、教学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学位互认、教师合作科研以及学生互换和学生跨文化交流等项目的组织、协调与管理。新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管理与服务更为细致和复杂,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我国高校外事工作总体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部分学校仍局限于迎来送往,处于事务接待型,教育国际化观念不强。

2.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主要由校级包揽全局,二级学院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直接负责。工作的推动主要靠外事职能部门从上而下,以行政手段的方式进行,缺乏二级学院和教职工广泛的主动的参与。

由于体制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外事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高等学校的结构重在基层,它特别依赖于下层释放能量”[1],二级学院是全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二级学院的积极参与,外事工作就难以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教育国际化也难以真正形成。

3.外事工作队伍不稳定,力量不强。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外事工作要取得长足进展,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高校外事工作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外事人才严重不足,外事工作队伍不稳定,这与校内各部门不了解外事、不懂得外事、不重视外事有关。相当一部分人员还把外事只当成“锦上添花”,可有可无,有的院校至今还没有专职的外事工作人员,有的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外事机构和专职人员,但人员普遍偏少,且专业性不强,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外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硬件设施急需改善。外事工作中的许多内容如留学生招生、学生跨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选拔师生出国培训,都需要经费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不一定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远投资,注重的是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多数高校不舍得投入,使得高校外事经费严重不足,而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经费的划拨。许多高校没有相对独立的外籍教师专家楼及院落,更别说独立的外国留学生楼。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出发,全面审视高校外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的实效。

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可以使我国获得所需的科学技术以应对全球性的现代高科技的挑战,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学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注重观念更新和制度借鉴,把学校、学科和个人的发展放到国际参照系中进行比较和检验,学习国外先进制度,为教师交流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不断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外事在学校建设、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做好高校外事工作,可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外事工作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苦练内功、强化内涵的同时,应全面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教育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视野,不断增加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形成全面的不同层次的和多种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大学要保持高标准,如果没有雄心、没有愿景,将很难成功。

2.完善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我国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呈现明显的集权化特征,突出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大。这种集权化特征日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外事工作上,就是基层学院被动接受工作任务,缺乏主动参与的创新型思维,外事工作缺乏活力。但是否应转向另一端:越分权越好呢?其实不然,过度分权“导致零碎决策和学院分裂的危险,并阻碍学院整体的发展,———零碎决策,加剧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之间的冲突”[2]。我们应该从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角度,采用最能体现集权下的充分分权思想的目标管理法来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一方面,它强调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目标,这有利于上下级在管理中共同承担权利和责任,使下级在管理中变被动的执行者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当上下级共同确定双方一致的目标后,在实现目标工作过程中,上级是充分放手,下级则充分发挥能动性。这样的管理,既可以保证学校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基层学院为主体、项目为基础、具体到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的新体制[3]。同时,配备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外事具体工作,加大对院系开展外事活动的补贴力度。加强外事宣传,使广大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学校外事工作动态,增强大外事的意识。

3.加大“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智力”应从学校实际和学科发展需要出发,控制聘请纯语言教学型专家的比例,提高引进理、工、医、经、管等学科的研究型专家的数量和质量[4]。我们要教育国际化,首先要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与世界接轨,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没有较长时间的熏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领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的精髓。想要短期培训人员就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学术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教育管理层开展不同类型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样重要。各国高等教育管理层之间通过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等领域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使自身更好地融入到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中,从而建立起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聘用海外高校管理人才,使本土人才与海外管理人才充分融合,产生互动,才能尽可能快地提高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用传帮带的形式,带出一批管理人才。

跨国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国外设置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应向东南亚国家输出教育资源,提供远距离高等教育或语言培训教育;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把其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输送到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应注重扩大与国外同行建立正式联系和签订校际协议,如师生交换、联合办学、学术合作、共同研究等等。

校联合办学,即国际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即在外国教师参与下,采用“X+Y”模式(此模式既适用于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也适用于外国学生来华留学),X是学生在本国内完成课程学习的年限,Y是学生赴国外完成学习课程的年限。也就是说,在本国内完成X年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者,符合一定的汉语(或英语)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学生,可以进入我国(或赴国外)相应大学继续Y年的学习。设立类似于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设立的亚太地区大学交流项目(UMAP),宗旨是通过高等教育系统中师生的流动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我国高校外事人才严重不足,外事工作队伍不稳定。外事工作人员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这些事务性的工作绝大部分主要与校外政府部门有关,政策性很强,校内人员不太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得不到校内各部门配合和理解是常有的事,因此,只要时机成熟,外事人员在校内换岗的情况常有发生。而且外事工作人员没有专门的时间进修、学习和调研,队伍自身建设受到很大限制。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外事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应加强外事干部队伍的建设。扩大编制,增设岗位;加大对外事工作人员的进修、学习和出国培训力度;强化对外语、涉外法规与政策以及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外事干部队伍。加强校内外事动态宣传,强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外事,懂得外事,关心外事,稳定外事工作队伍。

5.增加经费投入,获取政府支持,拓展资金来源。大学发展要保持高标准,没有雄心将很难成功。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我们的雄心,使大学真正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出多元化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而高校外事工作是一项投入高见效慢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尽力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金与经验的支持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地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外事经费完全依靠学校经费划拨的局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大学领导人应积极参与当地商业和政治的领导活动,并且致力于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学应该多培养、开发年轻人的智力和技能,使他们贡献家庭、服务社会;大学招聘和保有的大量有才华的教师,他们不仅为大学工作,也能为社区提供服务和帮助;大学还应设法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增强地区文化氛围,使地区成为更加适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大学积聚的各行各业的力量和人才,应帮助社区解决目前和未来的问题,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大学应该是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发动机,为社区带来就业机会、创造收入。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教育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校友协会、慈善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资助与捐赠。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41.

[2]陈学飞.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马泽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8): 14.

[4]邹亚军.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高教, 2002, (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