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现状与高校社会捐赠
发布时间:2011-04-1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 源:《教育学术月刊》2011-04-14

[摘 要]:“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经费短缺是各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高校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努力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资。 社会捐赠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面临总体捐赠力度不够、募捐渠道单一化等困境, 高校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认真借鉴和学习西方高校成功开展社会募捐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捐赠,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社会捐赠;多元化筹资

[作者简介]:朱洁义, 男,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财政(湖北武汉430074)。

   

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过去,政府拨款曾经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唯一依靠,但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各种校办企业的收入、校外企业委托培养人才以及自费生的学费收入,加上我国自1989年开始的向普通大学生收取学费得来的收入等, 构成了过去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学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多渠道经费筹措体制。文章借助数据分析,在梳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和高校社会捐赠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建立多元筹资体系和开展社会捐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推理和分析并提出了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现状

通过对2005-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上公布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得出我国2003-2007年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以及各类学校经费投入情况。 文章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对其中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综合, 从经费结构中各类经费的总体比例、增长趋势和投入总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各类经费所占比例

2003-2007年期间,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各成分的比例分别为:国家财政性教经费47.34%、学杂费33.09%、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人办学5.07%、社会捐赠办学0.94%、他学杂费13.55%。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几乎占据“半壁江山”(47.34%);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已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第二大势力(33.09%);而社会团体办学与社会捐赠办学所占比例仅占总量的6.01%。

(二)各类经费的增长趋势

2003-2007年间,政府财政性投入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在总量上几乎是同比增长,且增量显著;2003-2005年来自经费结构中的“其他教育经费”有增长趋势,至2006年下滑明显,2007年又缓慢提升;2003-2006年之间,社会团体办学力量逐年壮大,经费总量自2003年起逐年增加,至2006年达到顶峰 (占总经费的9.06%),2007年急剧下滑(仅占总经费的1.02%);在社会捐赠方面,5年来其所占经费总量比例非常小(0.94%)且总体起伏不大。

(三)各类经费的投入情况

1.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高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量上连年增长, 且在2006和2007年其所占比例也是继2002年之后首次出现回升的趋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全部经费比例,自1997年的78.3%开始逐年降低,至2003年跌破50%,此后自2003年至2005年该部分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至2005年跌至42.77%,而后在2006年开始复苏,至07年终于又回升至50.60%)。

2.学杂费收入。学杂费收入与政府财政性投入几乎同比增长,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与1998-2002年的情形基本相符(1998年13.3%;1999年17.96%;2000年18.37%;2001年18.51%;2002年19.09%①)。 虽说各级各类高校在学费上没有明显上涨, 但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导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高 (2009年达24.2%), 而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依据生均成本指标来预算,因而出现二者同比增长现象。

3.民办教育投资与社会捐赠。自1997年以来开始,我国民办学校举办者投资总量和比重显著增长 (其中:1997年0.2%;1998年0.3%;1999年0.5%;2000年0.7%;2001年1.6%;2002年2.2%;2003年3.44%②), 其 中2004、2005两年增长迅速,至2006年达到顶峰(9.06%);而2007年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经费总量和所占比重(1.02%)则又急剧降低,下滑至2000年前的水平,经费总量较之2006年减少了近200亿。我国社会民办教育投资与社会捐赠力量非常薄弱,其在2003-2007年间所投入经费仅占总量的6%左右。 单从社会捐赠方面来看,5年来其所占经费总量比例非常小(0.94%)且总体起伏不大。

4.其他教育经费。2003-200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的“其他教育经费”呈现出一个类似正偏态的倒“U”型增长趋势:03年投入经费比例为8.36%,2004、2005年上涨显著(17.77%、18.28%),而后有开始急剧下降,数量由2005年的近466亿降至2006的203亿和2007年的278亿。

二、高教财政相对紧缩:高校应“广开财路”,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

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出台的关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演进导致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 文章认为:教育经费结构中的政府投入总量上虽连年增长, 且基本符合《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③中的第一个“增长”。但与此同时,在校学生人数每年也在以较大的比例增长,需要逐步普及和免费的教育层次与学生人数也在增多 (由原来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现在开始至2020年将达成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免费中职教育)。仅仅依靠教育经费中的一个“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是难以满足以上提到的两个新的 “增长”(在校生人数增长和需要普及免费的教育层次的增多)以及《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中的另外“两个增长”,我国教育经费中的政府投入已不堪重负,中国教育经费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已是在所难免。从GDP里划过来的4%的“蛋糕”,在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中职教育免费、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免费,加上多年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职、学前、高中以及义务教育拿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小“蛋糕”之后,留给高等教育(包括继续教育)的那块“蛋糕”将会相对较小。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空前扩大,《纲要》显示:我国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毛入学率接近24.2%。 高等教育经费结构中, 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已经明显不足以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结合前文的推断,文章坚持认为: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性拨款可能会更多的投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最终留给高等教育的经费所占比重将会相对减少。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上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学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多渠道经费筹集体制。 但各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结合前文的分析与论断,在高等教育财政紧缩和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要继续生存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筹集体制,“广开财路”已不仅仅是部分高校所应具有的意识,而逐渐演变为几乎所有高校志在必行的一件事情。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国内比较,本文坚持认为:在高等教育经费筹资体制中,开发潜力最大的当属高校社会捐赠 (尤其是其中的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

三、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现状与比较

(一)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现状的一般性描述社会对教育的捐赠主要包括企业、个人、机构的捐赠等,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之一。我国的高校的捐赠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很小且表现出区域性差异, 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院校比中西部地区办学水平相当的院校接受的捐赠较多。 通过对2006、2007两年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数据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遥遥领先(三省两年累计总量分别为:312967.5万元、279662.8万元、192956.8万元);重庆、北京、山东在捐赠总量上虽无法与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相抗衡,但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总体上差强人意(两年总量分别为:93047万元、78833.9万元、69616.5万元)。 除以上6省市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社会捐赠情况均不容乐观。据中国高校校友会2010年最新公布的高校富豪校友捐赠排行榜上的数据显示: 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浙江、北京、广东、江苏、天津。

(二)社会捐赠的国际比较和层次分析

 1.国际比较。 在美国公立高等学校和私立高等学校中, 包括私立奖学金和捐赠基金在内的捐赠收入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 7%和14. 4%; 近年来英国社会各界给大学捐款呈不断增长趋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各学院经费主要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赠, 其他一般的大学得到的捐赠也大约占到了学校总经费的3%左右;日本高校得到的捐赠数额也在不断地增长。[2]在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赠总量较少,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相对较低且不稳定,捐赠力度不够。2006年社会捐资办学经费为89.9亿元,其中高等教育为19.48亿元(包括成人高等教育), 仅占当年高等总教育经费(3057.77亿元)的0.64%,与国外大学的社会捐赠相比,差距悬殊。

2.国内不同教育层次间的比较。2006、2007两年的数据显示: 我国各级学校经费中社会捐赠所占的比例尽相同:2006年中学和幼儿园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1.27%和1.23%, 高等学校比例最小(0.64%);2007年情况有所变化,高等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比例有所增长, 而社会捐赠在其他三级教育中的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 但总的来说,与其他三个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所占比例仍然是最低的。

四、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捐赠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完善

(一)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捐赠的必要性

与英美日等国高校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所占比例明显偏低,情况不容乐观:2003-200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社会捐赠经费总量比例非常小(0.94%),且总体起伏不大。与此同时,国内各级学校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的比例也显示:高等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所占比例最小 (2006年为0.64%,2007年为0.73%),通过努力,社会捐赠的比例有望达到并超过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比例,其开发潜力非常大。针对国内社会对高校捐赠认识不足的现实,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校捐赠存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孟东军等人根据D•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分析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强调了社会捐赠在高教成本分担中的重要作用。[3]曲恒昌用利益获得原则与能力支付原则分析了我国高校经费筹集的原则与途径,指出当前在我国积极争取各项捐赠意义重大。[4]吴玉林、潘云鹤、李未等人也认为大力发展社会捐赠,对于缓解高校经费危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

如今,社会对教育的捐赠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大学经费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教育筹款的成功与否甚至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态势和空间。广泛、大额、固定的教育捐赠是一些大学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 同时,结合前文的分析和论断,在高等教育经费筹资体制中,高校社会捐赠战略地位显著,开发潜力最大。

(二)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捐赠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我国有捐资助学的传统,开发空间大。我国现代史上也有过陈嘉庚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义举和马相伯倾家荡产创办复旦大学的豪情; 当代也有包玉刚创办宁波大学,霍英东出资设立“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李嘉诚捐资启动“长江学者计划”,邵逸夫在全国高校捐资建设图书馆等感人事迹。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捐赠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欠缺。然而,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社会中也不乏捐资助教者(如:邵逸夫、李嘉诚、丁磊等)和“潜在捐资者”(如:大学校友、企业财团、公司等),若能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好这一块资源,这对于我国高校发展必将是很大的促进。

其次,法律保障和政策上的优惠。 在英国,捐赠者往往以得到某些研究成果或共享某项知识产权为条件,这是英国教育经费筹措的一大特色;[6]日本政府对向学校法人捐赠物品或捐款的个人及法人实行免税或扣除部分所得金额,捐款作为亏损等减免税金的政策,鼓励个人或法人的捐赠[7],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高校得到的捐赠数额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增长,2006年其所占比例达到3%。我国自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该法案将社会和个人、 团体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包含其中, 在对受赠人(或单位)在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法律要求外,还给予捐赠人(或单位)在所得税以及各种增值税上给予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8]这对于提高社会捐赠的参与率以及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的民众认可度在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公平,使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大众化在满足更多民众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最为突出的当属教育质量问题。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教育部于2007年 3月2日召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的视频会议,并颁布了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按照“质量工程”与《若干意见》的要求,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把教学质量抓上去。[9]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公众(尤其是校友)对于“985”、“211”等重点建设高校和部分地方高校有了进一步的认可。因此,文章认为,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困境有望在部分“名校”率先取得突破。

最后,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慈善捐赠之风渐兴。 蒋亦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住房等福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趋势也逐渐发生变化, 更多地从近期消费转向着眼于中长期消费。当代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显示出了主动性增强、开放化和全球化等特征。[10]过去人们即使有钱也不愿意花,现在很多的人甚至还主张“提前消费”,在这样的消费观念下,政府和社会鼓励一部分人捐出一些钱来办学,具有合理性和较大可能性。 与此同时,我国现代慈善捐赠事业也在较大的发展, 据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介绍:随着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意识的不断增强,慈善组织、网络不断完善,捐赠数额不断扩大,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更是将全民慈善和志愿者精神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1]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对于在全社会形成教育捐赠的意识来说,无疑是件相得益彰的事情。

(三)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几点建议

社会对高校的捐赠可以作为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大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标志。社会捐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高校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很小, 我们应从以下5个方面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1)重视文化培育,提高社会捐赠意识。 (2)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鼓励社会捐赠。同时在政策上对教育捐赠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 提高社会捐赠的参与率,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捐赠氛围;(3)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如:教育基金会),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学校接受的捐赠经费进行统一管理。(4)募捐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 高校要破除陈旧的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在接受捐赠的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现场捐赠向现场捐赠、邮局汇款、银行汇款、网上捐赠、通过校友信用卡扣缴进行捐赠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在募捐手段上,采取大型筹资活动(如校庆)和小型募捐活动(如校友年度捐赠)相结合的原则。(5)重视校友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校友基金会,积极开展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加强学校与校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上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拨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学杂费以及其他教育经费等多渠道经费筹集体制。 但各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和高校社会捐赠的现状分析,文章认为:(1)高等教育经费结构中,光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已经明显不足以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加上《纲要》新近出台的一些对与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免费和普及政策,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政府投入总量上虽然逐年增长,但是所占比重将会相对紧缩;(2)面对高等教育政府投入比例紧缩的情形,高等教育要继续生存与发展, 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筹集体制,“广开财路” 已经不仅仅是部分高校所应具有的意识,而是各个高校志在必行的一件事情;(3)高等教育经费筹资体制中,开发潜力最大的当属社会捐赠(尤其是其中的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在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现状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比较,可以得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资体制中,高校社会捐赠总量少,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低,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开发潜力最大(尤其是其中的校友捐赠和校友年度捐赠),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12]。 各高校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认真借鉴和学习西方高校成功开展社会募捐的经验的同时,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捐赠,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林正范.简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2,(3):59-63.

[2]睢国余,麻爱勇.中国教育经费合理配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6.

[3]孟东军.试析社会捐赠在高教经费成本扥但中的作用[J].农业高等教育,2003,(6):11-108.

[4]曲恒昌.市场经济与我国高教经费筹集的原则与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2):68-76.

[5]李未.完善教育基金制度 拓宽高等教育社会筹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4,(02):17-19.

[6]High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HESA).Total Income andExpenditure by Source of Income and Category of Expenditure [EB/OL].http://www.hesa.ac.uk/.

[7]吴惠,刘志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现状及国际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65-169.

[8]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05/content_5004744.htm.

[9]彭晨.教育部召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会议[EB/OL]http://www.zjol.com.cn/06jhtk/system/2007/03/02/008213286.shtml.

[10]蒋亦斌.当代中国消费观念变迁解读[D].武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慈善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 会》[EB/OL]http://www.scio.gov.

cn/xwfbh/qyxwfbh/200909/t413612.htm.

[12]蔡克勇.社会捐赠: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高等学校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J].民办高等教育,200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