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3期
【摘 要】:研究型大学肩负着精英教育的历史使命,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谈谈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中,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的几点做法与经验,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教育体系
研究型大学肩负着精英教育的历史使命,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建设中的研究型大学欲求健康、稳步地发展,就必须切实做好本科教育工作。2004年,北京邮电大学成为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成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年来,学校又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努力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的本科教育体系。
一、发挥行业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多学科本科专业体系,优化本科教育“学科生态”环境
学科、专业是研究型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型高等学府,特别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主干学科中居国内高校领先地位。学校设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学校依托行业特色学科优势,开展了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了专业办学实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经过努力,学校的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本科专业已成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全校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提升了各专业办学质量。
北京邮电大学在依托优势学科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还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学校新办的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类传统专业;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新增设了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物联网工程、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新兴本科专业。其中,学校的“软件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的“示范性”学院。学校现有工、管、文、理、经、法36个本科专业,基本建成了具备“多学科氛围”的本科专业体系,为本科教育贯彻“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学科生态”环境。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为实现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及时修订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本科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由教务处负责调研论证,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和专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修订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学校各学院聘请全国高校各科类专家进行评议,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我校修订后的培养计划注重优化课程体系,强调突出基础,建立“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打破专业壁垒,对相近专业打通基础,按6:3:1的比例安排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总揽学科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努力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鼓励各专业开设“专业前沿”讲座,用最新教学改革和科研研究的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要求各专业学生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10个学分以上,且理科专业的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工科类、艺术类各两学分,工科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社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各两学分,文科专业学生选修工科类、艺术类各两学分,以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了研究型“精英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即“以信息学科背景为特色,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善于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好项层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一年级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为确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坚持辅修专业制度,鼓励学生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试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按专业大类学习两年基础课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志愿选择专业,进入新的专业学习;开办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专业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四年内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任务。
学校创新性地探索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2001年我校推出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选拔个性鲜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在导师指导下自主设计专业、制订培养计划;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2004年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合作,开设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两个交叉学科本科专业,聘请国内外优秀教师采取英文授课,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获得中英双方学士学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近60%的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实现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对此,我国教育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学会(QAA)和工程技术学会(IET)分别对该联合项目设置的专业进行评估,评价结果肯定了我校开展的的国际办学模式,是我国4+0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范例。
学校还先后开展了“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改革试点工作,并结合我校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不断拓展和构建适应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本科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和实验室是主要支撑条件。学校一贯重视课程、教材和实验室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优质本科教育资源,以满足研究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北京邮电大学自1991年就开始立项建设一类课程,2003年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出台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大经费投入,制订建设规划,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大学英语、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30多门校级核心课程建成为北京市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通过设立教材出版基金、制定精品教材编写规划,鼓励知名教授积极投身于教材建设,有65项选题列为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选题。各级精品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组织开发了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为精品课程授课教师全程录像,把每门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为促进教师间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为全校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了条件。
为构建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打破单一实验室建设模式,组建实验教学中心,投入专项经费,对学生受益面大的基础实验室、特色鲜明的专业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优化了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邮电大学的实验教学中心秉承全面促进学生“理论一实践一创新和知识一能力一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以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工程训练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了“目标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的衔接、融合与贯通,为全校学生实验教学提供了共享平台。
四、依托科研优势,建立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
研究型大学是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的高水平大学,其本科教学应体现为基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北京邮电大学积极倡导科研反哺教学,将学校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教师把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做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的优势进行教学,提倡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经济管理学院、文法经济学院等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小课题报告、网络互动等也成为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形式: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贯彻“主动实践”的理念,提倡学生实验的开放式、自主式,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
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实验题目、自主设计实验程序、自主完成实验任务,使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给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机会。第一,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第二,构建“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科研实验室、学生创新实践基”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资源平台;第三,充分利用学校“973”和“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丰富的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生创新实践提供选题来源,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团队;第四,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制订管理办法推进实施国家、市级、校级三层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三年获得了11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第五,每年举办科技节,组织以“创新奖、创新计划大赛、创意大赛”三大赛事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活动:第六,出台《本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若干规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第七,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信息平台”网站,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创新论坛,加强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学校的政策机制引导学生提高了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性,创新实践成果显著。
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育
研究型大学是人才聚集的中心,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通信学科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名誉校长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炯磐教授,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方滨兴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学术梯队,学校还聘请6位院士分别担任6个学院的院长,引进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尔斯·阿尔费罗夫院士等一批国外一流学术大师和优秀人才,另外还有大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投身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
教师是研究型大学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工作。(1)重视教师培养工作,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如自2003年起每年投入15万元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共130多位教师参加培训后取得合格证书,2005年起每年投入200多万元选派30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访问,资助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坚持教师教学观摩评比制度,自1991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学观摩评比活动,有二百多位教师参加了观摩比赛,为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搭建平台。(3)白2006年开始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激励高水平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有纪越峰教授、杨义先教授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和计算机通信、通信原理、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实验中心教学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潜心投入本科教学工作;(4)在长年坚持教师首次开课试讲制、青年教师助教制、基础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基础上,自2009年开始实行核心课程教师“竞课制”,通过教师申报、专家听课评审方式,选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讲授本科核心课程;(5)结合教师岗位聘任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积极面向本科生讲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前沿课,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高水平教师从事本科教学,为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党传升 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刘春惠 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