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优势与劣势并存
发布时间:2012-05-09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298期

虽然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在所选取的53个国家中居于首位,但是每千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却排名第47位。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名也较为靠后,为第43名,低于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54.5%。

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在本研究所选取的53个国家中居于第33位,属于中等水平。就本研究建立的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方面,我国在规模和总量上已经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则明显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从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194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仅为12万人,1965年发展到109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1978—1998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从598所增加到102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则从86万人增加到341万人。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更是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2008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907万人,为1949年的243倍、1978年的13倍。

然而,虽然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在所选取的53个国家中居于首位,但是每千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却排名第47位。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名也较为靠后,为第43名,低于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54.5%。我国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在保持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

高等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绝对量具有竞争优势

高等教育作为直接与劳动力市场连接的机构,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与使命。从数量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占据绝对优势,所拥有的全职研发人员数居于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职人员达150万人/年。200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

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仍需强化

在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中,我国以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指标反映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论文及专利数在数量上均占明显优势。其中,2006年科技论文共有41596篇,居世界第5位,接近英国(45572篇)和日本(55471篇);在专利数量绝对指标上,2006年我国拥有的专利数量为16807项,排在第5位,仅次于日本、美国、韩国和俄罗斯。

但是,我国在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相对值上处于明显劣势。从每千人中的科技论文数量来看,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中国的22、24、14和11倍,俄罗斯是中国的3倍多,巴西是中国的1.7倍。而从每千人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来看,中国的排名则下滑至第32位,而韩国、日本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的97、72和22倍。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仍需强化。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已被世界各国发展历程所证明。因此,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应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在这一指标上却居于明显劣势。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我国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这两项指标中,排名分别为第49位和48位。从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看,不仅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与印度也存在一定差距。从大学教育对经济的适应程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其他国家差距非常大,不能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报告系“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链接

高等教育竞争力比较国

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外,本研究选取的另外52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瑞典、丹麦、挪威、瑞士、以色列、韩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比利时、法国、奥地利、立陶宛、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波兰、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捷克、马来西亚、约旦、卢森堡、智利、乌克兰、印度、秘鲁、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巴西、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竞争力均值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瑞典和丹麦。

指标体系

本研究建立了两个维度12项指标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维度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包括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校大学生人数/每千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同行评价、高等教育毕业生雇主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每千名居民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等5项指标。

维度二:高等教育的贡献,包括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25—34岁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全职研发人员数/每千人中的全职研发人员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科技论文数/每千人中的科技论文数量、专利数/每千人中的专利数量)等7项指标。

指标计算方法

为了反映人口规模不同的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本研究对部分指标进行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分类,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分类,力求既能反映一个国家中该指标的绝对数值,也能反映该国在该指标下的人均水平。在计算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综合数值时,本研究采用等权均值的运算方法,计算得到该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数值,依此数值对53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排序。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统计数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与美国Q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