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 2020-12-19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以“秉持人文交流理念,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为主题,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0学术年会分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演讲中,杨晓春副主任首先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0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且欢迎与各位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教育对外开放的相关议题。发言从四个方面展开了交流。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对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出新要求。
坚持和扩大对外教育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得谈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正是这个伟大的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进入到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内是我国社会主义主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对外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宣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系统全面的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经验,丰硕的成果,对全国人民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做了总动员、总部署。习总书记强调,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G20峰会,APEC峰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平和发展的角度,宣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并就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中国建议中国方案。所以说,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对外开放对加强人文交流提出了新要求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率先垂范,亲自引领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发展,在双边和多边政治舞台上全方位展示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大国的形象,以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的变革,谱写了人文交流的新的宏伟篇章。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中印度、中日十大高级别交人文交流机制相继成立,有力提升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一道构成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
做好人文交流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辞海中对人文的定义,原文指涉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也就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崇尚礼仪等特征,而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概括起来就是和合二子,和指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合则是指结合、合作、融合。合作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人文。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在奔挂团战中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遗址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说气候有冷有暖是天的样子,文字教化而让百姓明白,有所止,止乎礼是人类社会的样子,观察气象来明晰季节的变化,观察人类社会以教化世界。文明遗址是人文的核心,强调的是体现尊重、止乎于理。在一个社会群体的交流中丧失相互的尊重,在国际交往,特别是当今的国际交往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民众与民众之间同样更需要遵循这一规则,通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达到相互的尊重。中外人文交流的核心是通过加强国家民众的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一个双向的、深层次的,从建立情感共鸣到进一步的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文化和精神的交流,全球设立理念和经验的交流到价值观的交流,这是一个逐步深化升级的逻辑关系和过程。只有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才能促进理解、尊重、包容,实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和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人文交流已经形成了新、大、多、强的特点。新就是理念新目标新。二、大就是意义重大。三、多,领域多,主题多,形式多。强,就表现在功能强,在促进民心相通,学习互鉴,文化促进合作,双向文化的传播育人这一方面的功能强。我们把人文交流理念归纳为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可持续发展七个方面的内涵,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事交流的主题交流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平等就是要持开放的心态,平等的开展交流,不平等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交流。尊重包容是交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交流促进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求同存异。交流互鉴,是以交流促进世界各国取长补短、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正确义利观包含了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权利。一代又一代人都有同样的发展,让世界持久和平,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加强人文交流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最这一重要的论述,总结了开放创发展的丰富内涵以及交流对对对人类社会发发展的重要作用。
3、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质上提出的是新发展观经合作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解决了人类共同发展难题,做出重大贡献。开放,平等,互利互惠的合作观,为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指明了方向。新文明观则是指不同文明形态交流互鉴,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前四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是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而民心相通是实现和保障这四通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是重要的途径和方式。
4、人文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一面旗帜。中国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与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的文件。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首先是对理念的认可,其次要在行动上形成共识和协同推进。因此,要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达到认知合拍。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工程。
二、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对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出新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是教育的对外开放,以大量派出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作为重要的标准和划分,回顾40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历程,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二十多年的教育作业开放是我们的教育交流合作由受援助,交流中的仰视,发展到平等的交流,进而发展到我们能够主动推进交流和合作。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治理中国方案。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更加需要思想理念的转变,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多方面支撑,对教育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全局中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多次作出重要的批示和指示。但是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前不久召开的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际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式做了重大的判断,对我们理解和认识教育开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育对外开放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内的形势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还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关键领域的环节,改革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实施落实构建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变革,都为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战略机遇期。当然,对照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还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对外开放还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一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二是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改进,三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和冷战思维的冲击和封锁,五是新冠肺肺炎疫情,对教育开放的双向交流,不确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要秉持人文教育理念,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中外人文交流与对外开放以及教育对外开放互为目的和手段。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是为了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中国对外开放的社会民意基础,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大国外交的发展,发挥支柱性作用,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大力的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大力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的参与全球治理和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与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促进经济改革,实现经济开放型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的快速发展,这也必将带动和促进人文交流的发展。而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需要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互鉴,促进我国的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创新能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上做出贡献。从体现我们的大国责任,大国情怀,大国担当,这些也都会促进人文交流。教育对外开放支撑着我们各个行业的开放,同时各个行业的开放亦促进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支撑。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容,包括了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国内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办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做科研、外籍教师、国际人才的引进、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校际交流等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中外人文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人才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秉持人文交流理念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但是有三点要考虑,一是我们要把人文教育理念与立德树人相融合,融入到各级各类的教育中,为广大的师生植入人文交流的种子,发挥人文交流育人的功能,并通过师生把人文教育的理念,由学校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让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民相交破解民心相通中的障碍,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二是分类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将人文交流与教育对外开放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互联网加人文交流方式,提升中小学国际姊妹学校交流的时效,拓展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职业教育领域,采取技术加人文的模式,激发学校服务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合作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技术技能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参与人文交流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在高校高等教育领域,要增强师生参与和开展人文交流的责任感、使命感,指导好每位学生自觉成为人们交流的使者,在来华留学,培养国际科研,合作外籍教师等方面也要注重开展人文交流,培养知华友华力量。三是加强对高校,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指导和引导,培育更多的高质量的智库。要引导高校研究人员提升人文交流意识,并从自己单一研究领域向多领域延伸,有针对性的增强研究的协同发展,推进国内国外人文交流话语体系的建设,发展成为高质量的智库,为对外开放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最后,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举措,我们必须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