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第7期
一、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硬的任务、更迫切的需求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吴岩司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谓对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您认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怎样的新要求?
吴岩:前不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给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上了一次党课,也是一场十九大报告的学习辅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陈宝生部长说,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应该对十九大报告有更深的理解。十九大报告是一份历史性的重要文献,应该好好学习;学好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并走向成熟的伟大时代;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其中的“四个自信”要转化成为教育自信。中国是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在国际视野下看我们有没有影响力、有没有感召力、有没有塑造力,是不是开始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没有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第一,目标更高了。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如果没有高端人才、科技支撑和服务,七大战略和这些“强国建设”就都难以完成。一句话,实现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和目标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由于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中先行实现,才能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领跑新时代。第二,任务更硬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心,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是两个重要支点。十九大报告讲教育的部分有300多个字,内涵丰富,尤其是其中动词的使用与以往不同。比如,以前是“把立德树人当作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是“落实立德树人”,“当作”是号召,“落实”是目标。以前说“实施素质教育”,十九大报告是“发展素质教育”。原先的素质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层面,如增加人文素养知识;现在则要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当前,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们要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血性和“狼性”。大学生如果没有血性就不会有家国情怀,没有“狼性”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就不会敢于冒险、敢于失败。所以,素质教育不是实施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以前提“促进教育公平”,十九大报告提“推进教育公平”;以前提“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则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三,需求更迫切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今后的使命非常神圣、任务非常艰巨,我们的责任非常大。高等教育界的同行们,只有真的把一流本科教学这件事情落实了、做好了,才能让“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的事情梦想成真,否则就是空想。
而且,在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内容非常丰富、系统,思想极其深刻高远,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思想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内涵,有力推动实践工作。
习近平教育思想包括六个方面: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新描述、新说法;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再确认;关于如何办好中国大学的新标准;关于如何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关于教师的德才要求;关于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党建工作。我讲几点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的粗浅体会。
第一,深刻领会“四为服务”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讲教育方针,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前我们只讲“两为服务”,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现在我们要强调“四为服务”。“四为服务”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的伴生关系,高等教育已经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
第二,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把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为立德树人,也就是说大学既要教书还要育人。育人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本领。高等学校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科学研究,不是社会服务,也不是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
第三,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要求。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不是关起门来办大学,而是要向世界提交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第四,深刻领会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育人要求。德才兼备是结果,德学兼修是过程。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德才兼备,使学生“又红又专”。
第五,深刻领会对教师的德才要求。教师必须是“四有”教师,必须做到“四个相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一些专业课教师误以为育人是思政课的事。我们现在强调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所有的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有的专业都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大学里,对学生思想最有影响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的大师,其影响往往比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还要大。我自己就深有体会。20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读博士,师从潘懋元先生。中央电视台的“大师”栏目曾采访我,问我什么叫“师范”。我这么理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潘先生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师范”的内涵。潘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的泰斗,学问不必多说,他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经常讲,能做潘先生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福,从他身上我深深体会到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影响有多大。
第六,深刻领会加强高校党建的保障要求。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政治标准开始明晰了,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发展阶段、类型结构、环境格局和坐标均发生深远变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依据十九大精神对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做了深入的阐述,那么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有怎样的判断?
吴岩: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潮流(包括发展理念和发展标准)同频共振。从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关注质量,而我们的关注点在发展规模上,当时的我们与发达国家不同步。现在,质量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我们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其实也是聚焦质量。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是“学生中心”,我们也提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院校评估还是在专业认证中,“学生中心”的理念都开始成为共识。可见,在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理念上,我们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同频共振。第三,从整体上来说,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是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交织交融的关系,我们有落后的、有跟跑的、个别还有领跑的发展方面。如在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即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始领跑。第四,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融合中国元素。我们已经开始走出国门,用中国标准评估、认证世界高水平大学。2017年6月,我们到美国参加《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大会。高等教育“富人俱乐部”开始认真倾听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并认为中国经验应当作为今后认证标准的重要内容。这提示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再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落后的,怎么谈得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反过来,如果一提“高等教育强国”,就以为我们都是领先的,那也不需要再建设了。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四大变化。第一,高等教育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变了。之前,我们强调更多的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现在我们要强调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分量要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红利和最重要的牵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发挥好这种作用。第二,发展阶段变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逐渐转向普及化阶段。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时期。2017年,毛入学率接近45%,开始转向普及化阶段。可以预计,再过两到三年,这一数据将超过50%。而毛入学率达到50%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普及化阶段的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只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将完成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意味着其高等教育是重要的;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其国民的基本需求,国民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发展得好,必须接受高等教育。第三,类型结构变了。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国家发展的一定是多样化的而非类型单一的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家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如此。最近,我们对清华大学进行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估时我特别讲了几点意见:我们不在乎清华大学的小众人才培养,而在乎清华大学对全体学生的培养;不在乎清华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而在乎清华大学的一流专业和一流课堂建设;不在乎清华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而在乎清华大学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在乎清华大学在中国是不是一流,而在乎清华大学在世界上有没有感召力,能否让清华大学的方案变成世界方案。如果做到了这四点,清华大学就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我很赞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所说的,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流教学要让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底色彰显出来。第四,环境格局和坐标变了。我们的舞台是世界舞台,我们的坐标是国际坐标,我们的竞争是国际竞争。因此,我们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
三、我国高等教育要在示范引领、推进公平、优化结构、推动融合、鼓励创新、倡导质量文化方面发力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吴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做好示范引领、推进公平、优化结构、推动融合、鼓励创新、倡导质量文化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教育部目前正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谋划教育“奋进之笔、得意之作”,打好高等教育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近期,教育部将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即卓越工程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以及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即拔尖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升级版,推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第一,示范引领,服务“三个一流、七个中国”建设。教育部要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培养示范引领基地,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建设,为实现国家实力的全面跃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其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竞争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要着力于提高国家发展硬实力,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站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支持、引领新经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启动实施8年,需要进一步升级。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也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建设发展新工科的要求。新工科包括建设新的工科专业和体现工科的新要求。希望用10年的时间,使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能够率先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并且位于前列。其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健康中国。树立“大健康”理念,坚持医教协同、德能为要;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分类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培养。一是要培养卓越的全科医生和卓越的专科医生。培养卓越的全科医生指的是要为基层、为三级诊疗培养一批会看各种普通病的医生。二是要培养一批创新型、具有国际水平的专科医生。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是第一次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大规模会议,也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这一专项工作出台文件。其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幸福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需要卓越农林人才。要深化农科教结合,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林专业,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其四,“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法治中国。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前一段时间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制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把原先的“双千计划”改为“双万计划”:一万名法官、检察官交换到大学来,而且是让临近退休的高级法官、高级检察官到大学全职工作;一万名法学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挂实职。中央政法委已经原则上同意了该计划,现在仍在进一步征求意见。该计划如果能够实现,将是“卓越计划”2.0版的第一个实质性突破。其五,“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形象中国。卓越新闻人才要会讲中国故事,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我们要培养的是全媒体型人才,不仅仅要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要懂新媒体、自媒体,会使用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传播人才非常重要,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中宣部和教育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扩大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全媒体型后备人才,培养党和国家的代言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力军、积极向上舆论氛围的引导者。按照这一计划,各大媒体都要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各大媒体的顶级人物也都要到大学任教。新闻传播人才要有实战经验,能胜任一线工作。其六,“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服务教育中国。中国只有重视教育才能有未来,才能赢得未来。没有卓越教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赢得未来,不能领跑未来。其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服务科学中国。要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要推进“一制三化”(导师制、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扩大实施范围;要促进学术领军人才的持续成长,提高基础学科人才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定力。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方面应该为人才立规矩、提供条件,为天才留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
第二,推进公平,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高等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搭高平台,做好示范引领,包括多措并举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等。通过“一省一校”14所学校建高峰、“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建高原、103所学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等项目,整体提升中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我们的目标是要从目前的“输血”向今后的“造血”转变,强化办学特色,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下办各具特色的西部高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一流人才,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优化结构,服务普及化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要求。近期,高教司将提请教育部党组研究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国家标准。这个国家标准包括92个专业大类的582个专业,涉及5.6万个专业点,覆盖中国高等学校所有专业和专业类。目的是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推进融合,服务高等教育“变轨超车”跨越式发展。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变轨超车”计划,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推进教学管理系统现代化,优化管理手段。
第五,鼓励创新,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体现在四个“新”上:一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实现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增强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成功的精神和能力;四是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新经验。“燎原计划”的定位是要用创新创业大赛来实现突破,由就业教育向“以创新支持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转变。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已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水平(1.6%)近一倍。英国和欧盟不久前在内部通报称,中国的大学生已经领跑未来,成为世界新一代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评价非常高。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非常重视,他在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同学的重要回信中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2241所学校参赛,约33万个参赛项目,15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校赛、省赛、复赛。2017年,该比赛还特别设计了国际赛道,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个大学团队,参与国际赛道的比赛。大赛带动了各级各类高校的各类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学生热情空前高涨、势如潮涌。大赛已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重大的赛事活动之一,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载体、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我们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为重大契机,推动“双创”教育进入新阶段:一抓“双创”体系建设,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制度创新;二抓关键环节突破,包括建设19个国家“双创”基地、200个“双创”示范校、万人导师库;三抓环境氛围营造,推动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金融投资机构协同育人;四抓大赛组织策划,第四届大赛将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举办。
第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质量文化是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扎根于大学文化里的质量文化,就不是一所成熟的大学。要推动高校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还有大家认同的价值文化。如果这种质量文化融入一所学校的基因里,这所学校就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行动计划中,打赢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设大学质量文化。
四、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一流大学须有一流本科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多个场合均强调了一流本科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刚才也提到了一流本科。您这样提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吴岩: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教学。当我们还在大张旗鼓地宣传“以学科为中心”的时候,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开始瞄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
英国高等教育正在从国家层面上回归教学,发动一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大变革。2016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指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体现为教学卓越、社会流动和学生选择。白皮书确定对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措施之一是执行“教学卓越框架”: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名学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鼓励原创思维,推动参与,为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做准备;强调教学与研究具有平等地位,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人员享有同样的专业认可度、职业机会、薪酬待遇;根据近3年退学率、学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金银铜”高校排名,以便学生了解哪些高校的教学水平高,只有参加“金银铜”排名的高校才有资格提高学费;高校专业教学应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增加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就业。
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于1998年发布了《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于2001年发布了《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这两份报告引起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强烈关注,并对本科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超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2006年,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指出,“没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学科’是忘记了根本的一流!”
近年来,美国一些“超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斯坦福大学在2012年发布了“本科教育报告”,2015年又发布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校长在报告中说,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伟大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这不仅可能,而且很重要!以前关于本科教育的讨论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于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对轮船的航向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的误区,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指向大学应该教什么,还要关注大学应该怎么教;同时,要关注学生应该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斯坦福大学提出21世纪本科教育目标:掌握知识(Owning Knowledge),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融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分析哲学;磨炼能力(Honing Skills and Capacities),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美学与审美能力、形式和定量推理能力、历史思考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责任感(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包括个人和社会责任感、伦理和道德、跨文化跨种族认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包容慷慨的品质以及富有同情心;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掌握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去创建新的连接,解决新问题,应对各种外界挑战和机遇,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成为创新型人才。
麻省理工学院2014年发布《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2016年发布《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拉斐尔·莱夫校长指出,高等教育到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必须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单个的变革主体是不够的,必须让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都参与进来。要让学生学会反思、(与同伴和专家)讨论、拥有学科思维、学会自学和掌握学习。麻省理工学院正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Chalk and Talk)的被动学习,倡导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探究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从做中学(Learning by Making)、实践学习(Hands-on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自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同伴互学(Peer Learning)和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关于如何建设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年,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上,刘延东同志指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社会要教学资源;要建设学校质量文化;要推广三大先进理念;工程教育质量标准要与国际实质等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立德树人要落实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上。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高校领导不抓教学,不是失职就是渎职,至少是不称职;抓质量就是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要建设质量文化,引领质量发展。陈宝生部长还提出教育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是读书;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陈宝生部长说,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就不是校长,教授就不是教授,大学就不是大学;质量决定兴衰。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第一,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大学是中国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象征,国家发展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第二,一流学科是条件。但是,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第三,一流本科是根本。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是自娱自乐。第四,一流专业是基础。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教学方法与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一所成熟的大学、一位有定力的校长或书记、一名有情怀的教师,应该时时把本科教学捧在手里、抱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顶!现在有不少校长、书记开始带头回归本科教育,这是好现象。
五、我国本科教学“喜”“忧”并存,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助力一流本科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我国现阶段在建设一流本科方面还有哪些差距?
吴岩:2017年我们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本科质量报告》的副标题就是“离一流本科教育有多远”。该报告对本科教学做了三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本科教学经费占教育经费的1/3,日常教学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建筑用房面积普遍扩大,办学空间得到根本改善;固定资产总值增幅明显,但教学仪器设备所占比重偏小;教室数量满足教学要求,但教室设计理念比较传统,基本上还是“满堂灌”式的教室;图书文献基本满足要求,但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有限;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但网络学习资源相对不足。在教学条件的建设方面,难题有三:生均水平低,内涵建设亟待充实;信息化水平落后,不能有效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滞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在教学条件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教师数量持续增长,生师比达到合格要求;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超过一半;教师职称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级职称占据较大比例;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学缘结构渐趋合理,但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偏小,高层次人才总规模偏小,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生师比偏高;师资队伍增长速度低于在校生增长速度;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特别是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把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
第三,近年来,我们加强课程顶层设计,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大课程开发力度,课程资源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求;巩固教授上课制度,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加强课程师资配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课堂质量评估,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面对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大班上课提出的挑战,面对信息化技术变革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面对“以学生为中心”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我国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短板依然明显。课堂教学短板的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本科教学就没有希望。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提高本科教学,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吴岩: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有专家分析,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重境界。最低一重境界是安静(Silence),这样的课堂无比“安静”,老师在拼命地讲,学生在吃、在睡、在玩手机,师生互不相扰。在今天我们的大学中,这样的课堂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有,普通本科院校有,“211工程”高校有,“985工程”高校有,现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有。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有简单互动,但只停留于回答是或否。第三重境界是对话(Dialogue),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交流和互动。第四重境界是批判(Critical),师生之间不仅有交流、有对话,学生还会对教师所讲的有质疑。第五重境界是争辩(Debate),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仅有所谓的批评、质疑,还有一定的争辩。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见到了其分管评估的校长。他们告诉我,美国大学课堂没有中国那么安静,大学生虽也有吃东西的,有进进出出的,但是师生之间的质疑和争辩很常见。我国大学课堂上安静和互动常见,质疑和争辩极少。一流的本科应该有一流的课堂教学。
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互联网+”思维改变了许多行业,改变了生产、生活。“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引发更为深刻的教与学的变革。
慕课,即我们说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教育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并日益成为争夺教育对象、价值输出的重要载体。美国、法国、俄罗斯、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度等国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慕课建设。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现在必须主动才能赢得未来。这件事我们起步不晚。2013年,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慕课开始陆续上线。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为此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建设的慕课总数已达3200门,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超过3万名,平台注册用户总数超过2200万,其中学生用户总数超过1100万,选课总人次保守估计达到5500万,超过600万人次的大学生获得了慕课的学分。中美两国已走在慕课建设最前沿。美国慕课建设起步早,国际化程度高。但是中国有制度优势,现在我国慕课的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们的本土应用规模快速扩大,比较优势日益显现。我国的慕课既有一定国际视野,中国特色也很鲜明。要鼓励国内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慕课的国际竞争,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我国,建设慕课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即将实施本科教学的“变轨超车”计划,以慕课建设与应用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改变课堂教学,共享教育很重要。教师提高水平不是一时的,是慢变量。中西部高校要提高质量、达到东部的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线上线下结合可以让教育得到改变,可以快速发展,可以“变轨超车”。“弯道超车”是在体制内跑,“变轨超车”是开辟另一条路径,是革命性变化。
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成为破解“上好大学难”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上“好”课,教师要建“好”课,还要用“好”课;学生要学“好”课,不是学“水”课。好的慕课有名师、名课、名校的元素。
慕课正在引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已势在必行。好的慕课要以学生学为主,“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慕课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能不能建好课、用好课——建慕课,要求教师进行课程重构,刚开始时需要投入许多精力、时间、经费;用慕课,要求教师进行创新型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都要真正大规模用于学校教学。应该加快建设,引领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好课就是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只面向一部分好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从形式的改变转向方法的变革,要从技术辅助转变为交织交融,要从简单结合的物理变化转变为发生反应的化学变化。这就是说,把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变成一种真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这是真正的革命性变化。2017年底到2018年初,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并已公布首轮认定结果,同时,我们可以此为契机,以全面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掀起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变轨超车”。我们将在全世界首次以国家的名义推出5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的就是发出强烈信号,要在世界上领跑,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要把中国课程建设的标准向全世界开放。到2020年,我国将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让“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课程真正领跑全世界,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十多年前,世界一流大学通过自省,开始“回归”本科教育。中国当下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其魂、其根、其本是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和本。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再出发,要吹响集结号,要把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这个旗帜高高举起,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走得更快,飞得更高!
作 者:《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