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8-09-18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而在人才培养中,核心则是本科人才培养,因为它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5年8月提出,到2017年9月首批名单公布,再到今年8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学界、业界对它的思考与讨论也不曾停止。
其间,高教界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
对此,在今年6月召开的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一再强调,“我们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
对于如何建成一流本科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首先要厘清一流本科教育具有哪些特征,我国当前的本科教育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才能找到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
一流本科教育的三个特征
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早已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而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无论是专业特色高校还是学科综合性高校,无一不将本科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
李言荣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而在人才培养中,核心则是本科人才培养,因为它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要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流本科人才呢?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站在未来二三十年的角度,倒过来看今天的人才该如何培养。现在的大学生在未来二三十年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届时,中国的发展建设、参与世界竞争的能力,所依赖的都是他们的表现。
“从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中国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地位来看,今天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打开视野,今后肯定是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李言荣说,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只有具备这一条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有基本的自信站在国际舞台上。
不过,他也认为,拥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只能保证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站得住,却并不能保证他们表演得好。因此,除了专业知识背景外,沟通表达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既能听又能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引领作用。而这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李言荣进一步表示,从上世纪初开始,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给世界带来了巨变,如相对论的建立、量子力学的建立、DNA双螺旋生命科学的建立等,但自上世纪50年代信息论建立至今的六十多年间,并没有重大理论上的新突破。而今,各学科分得很细,这些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无法适应未来的一流大学建设。因此,人才培养必须走学科交叉、知识综合、技术集成的道路,这是未来的科技增长点和创新点,也是中国走到舞台中央的机会。同时,它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直以来,受企业创新能力弱、社会发展需要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相结合的任务,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其是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不足。
“而现在,中国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仪器设备跟欧美高校相比越来越不相上下,人才正在不断汇聚,教师待遇也在不断改善,高校早已不是解决温饱问题、在本科教育上捉襟见肘的年代,也是时候回归到本科教育上来了。”李言荣指出,不过,目前本科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不少大学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热爱不够,他们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工作,而非自己的使命。要知道,在高校工作,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人才培养。
其次,虽然教学和科研对高校来说都很重要,但目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教师对科研投入多、教学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要么是花费的时间少,要么是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完成。须知,教学也是需要研究的一门学问。
再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与学生互动太少,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讲完课就离开。能否与学生互动,最终所体现出来的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去考虑,还是只考虑其自身发展不顾学生。只有把教育当成事业来热爱、当成学问来研究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在师生互动方面,四川大学作了很好的探索。”李言荣介绍道,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室革命”为抓手,改造智慧教室,按25人编班,开设“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全面实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学生“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
从入口、过程、出口三方面突破
说到本科人才培养,无非由招生入口、培养过程与毕业出口三个阶段组成。在李言荣看来,这也正是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三个突破口。
“其实,在招生入口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可以说,这些学校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李言荣说,要善于当伯乐去发现人才,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不能一进大学就把学生固化。
他解释道,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的了解不深,绝大多数人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因此,高校应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让学生多试、多了解,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进而选择相应的专业。“同时,还要为学生搭好转专业的桥,让有需求的出得去,让不适应的回得来。当然,这当中也要避免无序,避免过多学生集中在同一个专业。但总的来说,要有这样一个容错机制。”
至于培养过程,李言荣认为,可以从课堂内外两方面来看。以前,课堂外常常被误解为耽误时间,从而多被忽视。但实际上,如果学生不参加学校的各种俱乐部,不去热爱一门艺术以陶冶情操,不去热爱一项体育运动以锻炼身体,生活就会变得单调。而一流本科人才是要全面发展的,要由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全人型人才培养。
“在课堂内,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发展、未来的需求,要集中在学科交叉、知识综合和技术集成上进行课程改革。”李言荣说,以前的人才培养,多是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现在,要培养在未来具有引领性的人才,就要梳理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点、不同学科交叉的核心点,将主要精力用于核心点的学习与研究,其他课程知识用来开阔视野、塑造思维方式与逻辑习惯等。
与此同时,还要有一个质量保障体系,比如教授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尤其是拥有各种国家称号的杰出人才,因为在一所好的大学,如果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不与本科生交流,那么本科生可能并没有享受到这所大学的优质资源。“说白了,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规定动作,是要我们的教师守住的教学底线。”
对于毕业出口,李言荣表示,要想培养一流人才,就要多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尤其是到国外深造,以打开国际视野。当然,本科生毕业后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但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好大学的主流,因为从未来成为各行各业引领性人才的概率上讲,显然上过研究生的尤其是博士生的要远远高于本科生。
制度保障不可或缺
了解了特征、问题,知道了突破口,要想建成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出一流人才,尤其是一流本科人才,在李言荣看来,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在保证真金白银的投入后,激励与约束方面就很重要了。
他举例道,在四川大学,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设立针对老、中、青优秀教师的“教学三大奖”,即卓越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以及五粮春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奖励分为100万元、50万元等不同额度,重奖全身心投入到一线教学的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老师,以及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优秀典型老师。
“看一所学校是否重视本科教育,就要看该校的本科教育投入占了多大比例,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李言荣说,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比例并不绝对,因为一所大学的所有经费都与本科教育有关,比如后勤、基建等,但单纯用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经费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比如四川大学,每年用在这一项上的投入不低于6亿~8亿元。“我相信,这项经费将来会越来越多,但如果算上教室改造等其他费用,就更多了。”
从2012年起,四川大学正式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先后投入了2亿多元全面推进“教室革命”,打造多视窗互动教室、多屏研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手机互动教室、灵活多变教室、远程互动教室、专用研讨教室等7种类型的智慧教室400多间,超过教室总数的80%。
不过李言荣也指出,当前仍有很多高校并不愿意将大量经费用于本科教育,因为与抓科研、引进各种头衔的人才相比,本科教育见效太慢,甚至要经过学校几届领导人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这就需要高校的领导者具有一定的远见和魄力,而且还要摒弃功利心,功成不必在我,切切实实地认识到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