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演(摘要)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1期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初始之年,我们在南京召开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作为论坛的宗旨,“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始终是与会校长和嘉宾朋友们的共同心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构筑一个高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的平台,对中外大学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契合当前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是中国政府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例如,欧盟将2009年定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集中力量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德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提出到2015年科研投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美国教育2011年预算议案包括5亿美元的“创新投资”。可以说,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谋划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长到24.2%,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100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差距,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一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取得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率的、高质量的和富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更无法通过创新、赢得未来。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旺盛,并体现出高质量、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规模增长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倾向困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创新型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还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还缺乏领军人才,这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社会支持高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都亟待提高。此外,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比较欠缺,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都促使我们要深入反思、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创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08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1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万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更好地满足适龄青年和社会其他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提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为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更大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若干所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要鼓励高校自主进行改革试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习者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职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己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即将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将同科技规划、人才规划一起,形成科技、人才、教育相互协调、共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我们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包括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潜质测评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宏观政策引导。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要倡导高等学校参照社会用人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终身学习体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责任,鼓励社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在继续加强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权责。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工学交替制度、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相互兼职制度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宏伟目标。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世纪70年代未恢复派遣留学生至今,我们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指导方针,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39万多人,近几年每年出国留学和回国服务人数基本持平,形成了以国家重点资助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流的格局。与此同时,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在中国高等学校学习,2009年超过23万人。我们在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创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近25万人,全球学习汉语约4000万人。开放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今后,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步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我们欢迎境外知名大学及企业到中国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或项目,争取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大批中外合作项目,欢迎更多的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我们还要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要推动中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将增加奖学金数量,特别是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高水平大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今天,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齐聚论坛,共析高等教育宏观形势,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将是一个相互启迪、多方受益的过程。中国正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在座的有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者,我期待分享你们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灼见,也期待中国大学改革发展实践能够给各国同行带来一些启示与共鸣。
在激荡变化的时代中,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会有一模一样、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各大学之间,既有很多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我相信,此次论坛给予与会代表的启迪,将不仅有利于谋划大学自身的美好愿景,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更大的成就。让我们凝聚共识,务实合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和人类文明更大进步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