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3-03
今天是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政协委员报到截止时间。下午两点,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堵住”了即将离开学校去报到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这位全国最高师范学府的校长,解释了目前社会热点教育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一如既往地关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目前社会上广受关注的“办班热”、“择校风”、“条子生”、“高考移民”等问题,钟秉林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甚至存在非理性的竞争。他解释道:“光有钱是堆不出好学校的,教育有着自己的属性和特征,它需要长期积累才能看到改变。经费充足、规划得当,可以让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快改头换面;正确的思路和管理,也能让一所学校在3—5年间变得井井有条。但是,软硬件条件的改善还不足以办好学校,文化底蕴、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和学术品位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积淀,优秀的教师队伍也需要长期建设。解决优质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钟秉林委员介绍,自政府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2009年在学人数2979万,是1998年的3.8倍;专任教师129.5万人。这一战略满足了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同时也带来了生均投入下降、生师比过高等问题,由此引发了政府、社会对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高度关注。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有好老师。近年来,政府采取不少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岗计划、培养免费师范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职后培养培训,并初步构建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这些都让钟秉林委员感到欣慰。但同时他发现了在高校中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教师发展,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现状堪忧。
他进一步解释:“目前,高校教师的授课基本靠热情和悟性,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师职业拓展的制度保障和操作措施,中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高校教师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存在,中青年教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教师队伍结构、学校功能、社会风气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传统的助教制、老教师指导制、集体备课制的教师职后培养模式已不复存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现实要求。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和解决,必然会误人子弟。”
钟秉林委员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要大幅增加高校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经费,高等学校应多方筹资用于教师职业拓展;同时,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拓展和教学状况开展调研,分析现状,提炼问题,并据此就高校教师的职后培养培训、高校教师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高校教师职称系列调整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总体规划;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行相关政策研究,加强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少、教师待遇差和职称评定困难的问题也牵着钟秉林委员的心。他建议:应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就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联合调研和梳理,尽快明确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建议定性为“民办事业单位”),消除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尤其要尽快清理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和教师的歧视性政策,确保学生、教师享受与公办高校学生、教师同等的权利。
钟秉林介绍了关于民办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多数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学校甚至超过了80%。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与企业人员同等对待,待遇明显不如公办高校教师。例如:按照目前标准计算,浙江、云南等省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的工资收入只相当于公办高校同类人员的1/3至1/2。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只有“助教”的评定权,“讲师”以上职称评定权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控制,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严重,高素质教师补充困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从各方面情况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