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一流大学需学术自由和自治
发布时间:2011-02-28    文章录入:    点击:[]

——采访伦敦大学校长麦克姆·格兰特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1—02—28

在全球各大重要世界大学排名中,伦敦大学学院长期稳居前25位。

学校简介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创建于1826年,是继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后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英格兰第一所为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UCL是英格兰第一所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地理等设立为专业的大学,也是第一所提供工程、医药、法律系统教育的大学。一直以来,它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政经学院一起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在全球各大重要世界大学排名中,UCL长期稳居世界前25位。在2010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中,UCL名列第4。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主校区位于伦敦市中心的高尔街上,附近就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与大英图书馆,该校区因此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校园之称。19世纪由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设计师威廉·卫金斯设计的主教学楼是其标志性建筑,像罗马神殿般巍峨而端庄,令人肃然起敬。而街对面不远,是由UCL医学院开办的医院、牙科诊所和癌症中心等,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长河里造福了无数伦敦市民。

不久前的一个寒冷冬日,UCL校长麦克姆·格兰特与负责中国事务的副校长郭正晓博士一起,在宽大而简朴的校长办公室里热情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采访,畅谈创建世界一流名校的经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深圳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径建议等,并对深港教育合作寄予厚望。

多学科交叉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记者:UCL是世界知名学府,共培养出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中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请问能否分享一下UCL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

格兰特:杰出人才的培养是个复杂的问题。但简单来说,其中有三方面因素。首先,一所知名的大学建成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淀。建设名校,仅对大楼、图书馆、教学设备等硬件投资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追求知识、追求智慧的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的氛围。教育是面对人的事业,所以要着眼长远,要从长计议。其次,一流大学必须要建立一流的教师团体,有了一流的师资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质询、判断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这些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记者:那么,UCL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格兰特: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学校要招好的学生。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仅仅是指他的考试分数高,学术表现好,我们要特别留意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做了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第二,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好的教育意味着老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想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不是教给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些已经成为事实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激发他的思考能力,改善他们的思维方法。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创新潜力的,作为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激发这种潜力。创造性对各个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建筑还是艺术、美术等,都需要创新能力,因为创造代表着一种智慧。

郭正晓:创造性在某些学科中体现更强一点,比如自然科学领域。UCL的特色是强调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把一个人的创造力更好地激发出来。

记者:UCL的多学科交叉有哪些特色?

郭正晓:UCL成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促使某个领域的新见解向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其结果不仅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还可能导致一个全新领域的出现。在UCL,我们大力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高跨度、实质性合作,尽量让文科和理科交叉,比如说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而不仅是以前的文科和文科、理科和理科的交叉。

格兰特: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做好准备,我们在本科阶段就为他们打下基础。我们最近的一个举措是引进类似美国通识教育的做法,即在自然科学的本科生阶段引进人文教育课程,在入学的第一年要求他们文理兼修,同时还必须学习第二门现代外语,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考能力。今后这样的做法还将扩大到文科的各专业。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广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像英国传统院校的那样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流大学要直面世界性重大课题挑战

记者:UCL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什么?有哪些可供中国的高校借鉴?

格兰特:一流大学要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UCL在科研上要应对人类面临的四个大挑战,一是世界性的健康问题;第二个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这对中国也很重要;三是跨文化的交融;四是人的身心健康。应对这些问题不光是一个学科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一个领域研究人员能够做到的,要把人文、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人才集中起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前瞻性的科学家来。

最后一个大挑战就是世界一流学校的强强合作。例如,UCL和耶鲁大学近期有一个医学方面的合作计划,通过这个合作来创造新的学科教研环境。这种跨越大西洋的合作,可以综合两所名校的学科优势,同时也带动相邻学科的合作。名校之间的合作也是挑战,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实质性的强强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立足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要继续在人才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另外还要发展优势前沿学科,比如说神经科学,我们大学的神经科学可以和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相比;再比如医学,UCL的医学特别强,英国的医学创新发展中心就设在UCL,为此UCL获得了大概6亿英镑的科研资金;此外,还有前面说的跨学科创新研究。

外国学生可以享受“一流软件”

记者:到UCL读书是许多中国学生梦寐以求的,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格兰特:当然是努力学习了(笑)。现在我们这儿有很多中国学生,有1200多名来自中国大陆学生,还有400名香港学生。中国学生很有才华,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很欢迎中国学生来学校。UCL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现在已经有140多个国家的学生,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前来学习。

记者:UCL目前与中国高校的合作进展如何?

格兰特:UCL与中国高校有40多个合作项目,包括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其中一个长期合作项目是与北大的考古学合作,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与上海交大合作进行研究生的培训,还有一些合作得到了企业界的资助,例如在电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尤其是远洋工程、采油等等方面我们也有很强的实力。

记者:UCL目前有无与国内大学联合办学并授予文凭的形式?

郭正晓:目前还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还是到伦敦来,到学校本部来。正如格兰特校长刚才所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体现这种文化,和一流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享受一流资源、一流的“软件”,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来。所以我们对和国内学校联合教学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们认为这样不如在本校发展好。

海外分校专业设置以地区需要为重

记者:UCL去年宣布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分校区,现在进展如何?你们如何确保在异地教学的教学质量?

格兰特:澳大利亚的校园是一年前开办的,目前进展顺利,也很成功。这个项目是由行业和政府共同投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能源和资源,而且是针对硕士以上的研究性课程。UCL与当地政府合作,并不是与当地高校联合办学,UCL保证派出自己的教职员工教学,各个方面都和UCL本校是一样的,可以视为是UCL的一个科系、部门。

记者:有些香港高校将在深圳设立分校,你们的经验或许深圳可以借鉴。

格兰特:我们还将在中东和哈萨克斯坦开展硕士以上教育,在不同国家建立分校区不是把整个大学都建到当地,而是针对不同地区的需要,和各个地方政府合作,UCL则负责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既传授知识也带去UCL的文化。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到校本部来,但在分校区也可以保证向学生提供UCL一流的学习和科研体验。我们也希望能够结合中国的需要,到中国去开设分校,把UCL高质量的教学带到中国。

一流大学需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

记者:深圳正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并希望尽快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学,对此有何建议?

格兰特: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是比较困难的任务,但也有例外,比如香港科技大学,他们只有25年的历史就很成功。如果一所大学要在短期内获得世界的认同,也许可以从一些重点的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要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要从招聘好的师资队伍开始,因为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要有自治的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它应该对大学投资,因为资金对于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相信学校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给予学校学术自由,放手让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不能借投资限制学校的发展。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一流大学成长起来的根本条件。

记者:深圳今年8月份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你们会鼓励学生到深圳来参加比赛吗?

格兰特:我们是通过你们才知道大运会的,如果有学生被邀请参加,我们会支持的。UCL是英国第一个学生会的创始地,一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大运会的组织机构也应该感谢你们,你们为大运会做了很好的宣传。

记者手记

引进名校剑指多赢

 “我上周还去过香港,可以问你们一个问题吗?”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格兰特校长突然“反客为主”,对前往采访的深圳特区报记者发问。

他关心的问题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校区一事进展如何。格兰特校长对深港教育合作发展高度关注,一方面固然与他作为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UCL积极的国际化战略有关。

去年,UCL在澳大利亚成功设立分校区,UCL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迈克·沃顿(Michael Worton)曾对澳大利亚一家媒体表示,在海外开设分校区是UCL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而在海外扩张的地区选择上则需考虑对英国乃至UCL都具备重点战略意义的国家。

在专业设置上,UCL的海外分校区也有自己独特的考量。例如,澳大利亚分校区只有能源和资源专业,而即将建立的卡塔尔校区将从事人类学、保护和博物馆研究。格兰特校长在采访中对深圳特区报记者表示,UCL有意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印度等地扩大教育合作,而如何成功异地办学,关键是规模不能贪大,专业选择要符合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主要是培养硕士以上精英人才。

目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即将前来深圳开办分校区,像UCL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也跃跃欲试。对于在高等教育上要奋起直追的深圳而言,如何在名校的国际化扩张浪潮中通过国际合作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记者认为,UCL的海外分校战略与实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如格兰特校长所言,UCL澳大利亚分校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UCL一起共同出资办学。分校设置的能源与资源专业符合地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而UCL则可以实现教学资源输出。而在学校的管理上,则由UCL全权负责:派遣教师、评估教学质量、颁发文凭等等,提供与本校一致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由此,在与世界级著名高校合作时,我们也应当针对深圳及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名校的科研资源,选取符合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及高校三方利益最大化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建设既区分于校本部又有鲜明名校特色的深圳校区。

校长名片

麦克姆·格兰特(Malcolm Grant)

高级律师、环境律师、学者和公务员,于2003年起任UCL校长。格兰特1947年出生于新西兰,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法律博士学位。他曾在南安普顿大学、UCL、剑桥大学等任法学教授,2002至2003年任剑桥大学副校长。他是剑桥克莱尔学院的终身教授。

由于他在法律和地方政府规划方面的杰出成就,格兰特于2003年被授予英国皇家爵士(CBE)。他曾在多个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目前担任的职责包括英国商业大使、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成员、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员等等。

郭正晓(副校长)

1983年获东北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至1995年先后任职于Strathclyde大学和牛津大学;1995年被聘为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材料系)讲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英国第一位华人材料学教授)。2006-2007年任伦敦清洁能源中心主任。2007年被聘为UCL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在化学系及伦敦纳米中心工作;2008年被聘为UCL大学副校长,主管中国事务。2009年被聘为英国商业创新技能部——英中纳米材料聚焦合作负责人。

版权所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