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黄达人:应重视本科实践教学
发布时间:2010-11-29    文章录入:    点击:[]

——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访谈录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0-11-29

中山大学是一所以世纪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大学。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这所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风雨兼程走过86年,形成了建设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格局。

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的黄达人,在中山大学校长这个岗位上已任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治校经验。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该校在深圳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对南方科技大学的关注,并期待中大学子在深圳大运会上再创佳绩。他阐述的办学理念,以及中大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不失为深圳高校建设的借鉴。

谈与深圳关系:

输送最优势学科和科技资源建设“智慧深圳”

深圳特区报:中山大学为深圳的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至少有1万多名贵校毕业生在深圳工作、生活,在深圳的校友会也非常活跃。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较为突出的与深圳交流合作情况。

黄达人:我对深圳这个城市非常有好感。深圳的办事效率很高,几次跟深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接触,留给我的这种印象特别深。2008年10月,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市校合作框架协议”。每年深圳的高交会,中山大学都积极参与,我本人就亲自参加过很多届。深圳特区报的影响也很大,我去开全国两会,宾馆住地都能看到这份报纸。我知道当年小平南方视察就是由深圳特区报率先报道的。

我们对高校怎样才能走一条正确的产学研合作道路有过思考。2006年9月成立的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可以说是探索了一条新路。这个研究院主攻方向是产学研结合及成果转化,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互联网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中山大学经过长期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和条件。深圳研究院为中大全面融入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做的是向深圳输送最优势的学科和科技资源。研究院注重和深圳本土企业的合作,与华为、康佳、创维、深圳地铁、海王等行业龙头企业都有密切的联系,成功转化成果10多项。去年,得到了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嘉奖,被授予“优秀研究院”称号。

深圳研究院还入驻了深圳虚拟大学园,多次获得促进产学研合作先进奖、科技资源引进奖、人才培养与引进先进奖、入孵企业引进奖、大型学术会议及论坛组织奖等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研究院申报的“深圳市数字生活网络与内容服务重点实验室”,获得深圳市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近日被正式批准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成为今年深圳市在互联网领域支持的4个重大专项之一。这座实验室是中山大学服务深圳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将在数字生活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三网融合接入、嵌入式中间件与新媒体内容服务的共性核心技术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工作。

接下来,中大与深圳在海洋和生物、医学等方面都将有合作项目要启动。在大学科技园投资1亿元的2万平方米产学研基地大楼也在筹建中。

能为建设“智慧深圳”贡献力量,我们感到很欣慰。

谈办学风格:

坚持三大核心理念使中大傲立时代前沿

深圳特区报:您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一所大学,如果能够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坚持自己特有的气质和办学理念,就有可能成为一所好的大学。正如人有个性一样,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风格,中山大学的气质和理念是什么?

黄达人:从中山先生建校开始,中大气质就在不断成长壮大中逐渐形成。这种气质体现在:既开放又内敛,既维护原则又包容差异。而“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则是中大的三大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些气质和理念,令中山大学的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为什么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这是由它产生的历史因由和固有使命决定的。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同时,大学必须有所作为,能够通过创造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传承精神和物质的知识力量。一言概之,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通过学术性的教学、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新人类的知识与文化,面向未来,服务乃至引领社会的发展。

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调大学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关注民生,强调培养富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是中山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什么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善待学生”?我认为,大学要让同学们有机会面对最好的老师,要把最好的课程提供给学生。中山大学一直在探索提高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方式和途径。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能仅满足于专业过硬,我们更在乎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善待学生”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

谈高校国际合作:

力争后年交换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数10%

深圳特区报:知识无国界,学术界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密切的合作关系。当下国内不少高校在积极“联姻”世界名校。中山大学在开展国际化教育、中外办学方面有什么探索与成绩?

黄达人:中山大学一直在积极推动各学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以医学教育为例,我们瞄准国际一流大学医学教改主流方向,借鉴哈佛、耶鲁、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等学府的课程改革经验,推出一套创新课程体系。这套课程结合了本土特点,避免“水土不服”。整个构架不但有核心学科,还可选修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等,教学过程中还讲究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渗透等,《医学伦理学》、《国际医学贸易》等等跨学科知识很受医学生的欢迎。

一批中外名校与中山大学建立了长期交换生合作关系,双方每年都会互派优秀学生到对方院校学习。与我们合作国际交换生的,很多是世界知名高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印第安纳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典Linkoping大学等。据不完全统计,近期中大已派出约1000名本科生到海外交换学习。我们力争2012年交换生的数量占到本年级学生总数的10%。

中大的对外学术交流很频繁。我们不断邀请海外优秀专家、教师到学校进行互动讲座、授课,聘请外籍教授上本科课程。引进的国际原版优质教材有近百本,近百门医学专业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

近年高考招生的情况可以说明,中大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今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都挺高,超出重点线好几十分。比如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平均分为671.5;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虽然是首届招生,录取平均分也达到667.8。

我们还要继续提高本科教学的国际化程度,推进“2+2”培养模式。“2+2”指的是,学生头两年在中大完成学业后,通过相关考核可前往合作高校继续后两年的学习。完成学业达到要求后,可以拿到相应的中山大学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与中大开展这项合作的包括法国、美国、澳洲、中国香港的十余所大学。

谈“钱学森之问”:

寄望南科大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

深圳特区报:“钱学森之问”触动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困惑,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中山大学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对这方面有什么思路和行动?

黄达人:“钱学森之问”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破解这道难题。中大也在作努力,尝试大学教育改革,倡导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综合实践,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人的全面素养。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普遍提倡通识教育,要有所突破并不容易,中大在这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大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部,通识教育课原来在珠海校区试行,现在已全面推开。今年开始进中大的学生全部要修1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这个课程分四个板块:一是中国文明;二是全球视野,这是全国高校唯一设置的课程;三是科学经济与社会,下个学期,70多门通识课里有20多门是自然科学类的;四是经典阅读。学生在这四个板块里各完成4个学分。

通识教育是大班上课小班讨论,30个学生配一个博士生做助教,每个月至少有一个课时进行课堂讨论,这个讨论要提交报告。我们把通识教育课上得比专业课还要严格。

开展通识教育,我们还有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开设了体现精英教育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们读《诗经》,研《荷马史诗》等,四年学习不分专业,培养目标是“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是香港大学教授,也是目前华人社会首屈一指的通识教育专家。他是中大多年来引进的第一个面向本科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中大还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理科开逸仙班,文科设博雅班,医科的临床8年制毕业可达博士水平。中大每年在全国各地招收的都是3%之前的考生,这些优秀的学生进入中大后,希望他们在不同的学科能进一步提高水平。

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中大特别重视的。学生要了解社会,接触大众,这对全面发展很有好处。我们教育学生要进行大范围的实践,除实习之外,还要搞社会调查,包括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中大调研时,也非常关心实践教学。

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目标是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我们寄望这所学校,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摸索出一条新路。

谈人才培育:

理想的大学生应是“文明的现代人”

深圳特区报:每年都有不少深圳考生报读中山大学,作为一校之长,您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生是怎么样的?

黄达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一所大学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光荣。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对进入中大读书的同学们,我提出了七点希望: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比如说担当,敢于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个有担当的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这种责任心,从大处讲是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精神;从小处讲是一种遇事不折不挠、意志坚韧的精神。

总而言之,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的成果,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我相信,这样的大学生,才是真正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人才。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是中大的三大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些气质和理念,令中山大学的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能仅满足于专业过硬,我们更在乎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对进入中大读书的同学们,我提出了七点希望: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

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现代人”,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善于吸收现代世界文明的成果,富有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