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李殿仁:高校服务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1-08-2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8-22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  李殿仁

任何大学都不是脱离社会存在的,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按照习惯思维,一提到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找课题、跑项目、搞开发的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事实上,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决不仅仅是一个“搞开发”的问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校不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理解浅了,把外延理解窄了。对于高校来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和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彼此渗入到对方的传统领地,承担起对方的某些职能,这就第一次把“知识”和“经济”这两个彼此分离和独立的概念密切结合在一起,“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应运而生。如果说,中古时期的大学必须处理好与教会的关系,工业化时期的大学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那么,知识经济时期的大学则必须处理好与现代企业的关系。当前,高校与企业结盟,与工厂对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是世界各高校发展的普遍选择。近年来,在著名大学周围兴起了许多科技园、工业园,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日本的筑波工业园等等。目前,我国高校孵化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江中制药等一批著名高科技企业,“创造”了许多新的产品,对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和我国的大国地位相比,和我们肩负的时代使命相比,这样的大学的数量还是偏少了一点,高校开发利用的空间还较小。

二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科研成果脱离社会需要,背离生产生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现在,一些高校搞科研,在指导思想和科研观念上存在着“实用主义”,把发表多少论文,是否对职称评定有用,作为科研的终极目标。有的高校科研成果不少,发表了很多文章,做了不少实验,但成果就是向实践转化不了,走不进工厂企业,走不到田间地头,形成不了生产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背离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高校要转变科研观念,从经院式的科研思维中解脱出来,科研要走工农商相结合的道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确立科研课题。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难点热点,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围绕人民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把这些作为科研重点研究对象,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前,全党上下正在贯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高校师生要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干大事的思想。要把握国家的发展大势,努力学习本领,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毕业之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到矛盾最复杂最突出的地方去,向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在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四是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高校引领服务社会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还有思想,尤其是原创的思想。高校要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用思想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给政府、给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方面,主要是出主意、想办法、给思路。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和应用科学方面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是给社会纠偏方面。比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子偏了,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问题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失误了,高校就应该发挥批判的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更是在关键时刻展现“高校是社会的良心所在”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