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3-28
中国教育报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不断壮大。当前,无论是从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还是从学校数量来看,地方高校都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地方重点大学作为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中的佼佼者,肩负着引领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任。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地方重点大学怎样定位?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地方重点大学如何发挥作用?
在洒满春日明媚阳光的校长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从主管高教的地方官,到地方重点大学的校长,郭广生将学校的发展置于首都高等教育的大格局下进行思考和谋划。放眼全国,郭广生指出,地方重点大学要坚守使命,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担当地方高校“领头羊”的重任。
一、建设灵活有序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强国不只是建立在少数的一流大学基础上的,是否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取决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您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对首都高等教育的情况非常熟悉。结合首都高教和北工大的情况,请您谈谈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郭广生:北京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左右,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80%。尽管36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云集首都,地方高校在首都高校总数中仍然占最大比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北京市属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北工大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中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学校。建校50年来,学校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硕士、博士1万余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骨干作用。
从全国来看,地方高校量大面广,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接近95%。从地域分布上看,只有21 个省级区域拥有部属高校,且大多位于直辖市及省会。数量和地域上的分布,表明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这个大塔形结构的塔座和塔身,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肩负着更多的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省)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任务主要是依赖于地方高校来逐步落实实现的。高等教育强国并不只是建立在少数的一流大学基础上的,是否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取决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记者: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如何才能避免同质化倾向,实现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地方重点大学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郭广生:按照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不同,地方高校可以分为三类,即地方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其职能和使命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使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探索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不同类别的地方高校采取分类管理的模式,应当在资源配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类制度设计,通过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地方高校进行科学的定位,发挥各类地方大学自身特点,克服办学过程之中出现的盲目攀比和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建设分类定位、灵活有序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地方重点大学应发挥示范作用,致力于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集中优势资源脱颖而出,成为地方高校的“排头兵”。
二、坚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使命
地方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致力于解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人才培养是大学之本。您刚才提到,地方重点大学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定位?何谓应用型创新人才?
郭广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是创新人才,既包括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理论家和能够发明创造的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也包括大量具有创新思维、推广新思路、扩散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还包括规模庞大的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型人才。
地方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致力于解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对于包括北工大在内的地方重点大学来说,社会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坚守的使命。
所谓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分类型的,无论是学术型、应用型,还是技能型,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去武装。只不过不同行业、岗位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用型是指培养的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目标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注重知识的有用性,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记者: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地方重点大学而言,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上应着力何处?
郭广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转变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先导。地方重点大学要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所需要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问题,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深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并据此来设计和实施教学,重在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从课程和教学体系来说,关键在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从学生的学习来说,关键在于要从“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学习为主”,以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为基础,重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在工程领域,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三、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
地方重点大学是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水平知识的创新基地,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
记者: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地方重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郭广生: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双向联动关系。尤其是地方重点大学,由于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更是成为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地方重点大学应该积极克服观念性障碍,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资产为纽带,以长期性、紧密性、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组织化程度,努力提升产学研结合的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科研体制的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制定健全的管理政策,发挥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尽快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的实力。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地方重点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发挥作用?
郭广生:高校是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重要阵地。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地方重点大学是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水平知识的创新基地,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的开发基地,也是与创新环境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改革基地,可以说,地方重点大学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在多方面发挥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转变观念。以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为指导,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高端人才汇聚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和智力资源保证。在学科发展中,要找准定位,注重特色建设。以开放融通的发展思路,形成不同层次高校合作互补,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紧密联系、有效互动,政、产、学、研、用结合,高效配置资源的科技创新格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要注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从应用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中发现知识创新,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公益研究,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学校内部创新环境建设。坚持组织创新、流程创新,通过体制改革、机制更新,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创新协调机制,营造弘扬创新、赞美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