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莫特:创新,必须要冒险
发布时间:2011-11-0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网站   2011-11-02

马里兰大学前校长  莫特

创新是一种致力于成功实施的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问:“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是回答所有“我们该怎样……”的答案。创新是创造性社会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成功。创新,不同于发明、科学和工程。发明,是实现了一个想法;科学,是发现“是什么”;工程,是创造出 “从未有过的东西”。创新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交互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创新是一种致力于成功实施的文化。

任何文化都有一套特有的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实践模式,创新文化也不例外。创新文化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七大特点:

一、需要强大的领导力。领导能力与领导权威是七个特点中最重要的,强大的领导力决定了创新的范围和创新的程度,对领导能力的信心,也是创新活动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需要减少决策中的等级制度。扁平化的机构和明确的决策体系将会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施展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需要具备可行性。创新是一种致力于可行性的文化,没有可行性,谈不上创新,就无异于浪费时间。

四、重视标新立异。标新立异的人,往往具有卓越的创造性,在创新上,“标新立异”比“天资聪慧却墨守成规”更重要。

五、重视有创造性的和非常规的想法。要勇于做到:构思新的主意;产生新的方法;挑战常规思维;保持与众不同。

六、快速行动,乐于调整。实施计划要快速,但要乐于调整;尽量减少固有风险;要适应变化,而不是墨守成规。

七、能够接受失败。一方面,要设法降低失败的风险,因为我们并不刻意地寻求失败。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失败并不耻辱,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大大多于从成功中学到的东西。试问,哪个实验从没有失败过?哪个发明家从没失败过?哪个诺贝尔奖得主从没失败过?没有!

创新的层面,也就是创新的范围有多大,由领导力和规模决定的。个 人、组织、社 区、省/州、国家 、世界都是创新的各个层面,每一层次上都有创新活动,不同的层面也会连结起来,形成更大规模的创新活动。

拒绝做“该做的事”的人,却成为了伟大的创新者

我们中的有些人当了太长时间的好学生,我们一直在做“该做的事”,没有时间去做一点点出格的事情,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们做 “该做的事”,“按照别人所期望的去做,这才是成功所必需的。”或许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但这真的会成功吗?这总会带你走向成功吗?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些人拒绝去做 “该做的事”,拒绝去做别人期望他们做的,但就是他们,对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伟大的创新者。也许他们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也许他们放纵不羁,也许他们爱冒险,也许他们都没有上完学。比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比尔·盖茨(BillGates)、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等等,他们创立了像苹果、微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为世界创造了很多的价值,他们是伟大的创新者;达尔文曾经从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辍学,他的父亲曾对他说,“你将会是你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耻辱”。而在他20岁的时候,达尔文跟随船队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来创立了“进化论”,他也是伟大的创新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只是一个18世纪的木匠,在往返英国和西印度群岛的航行中发明了精确到5秒的计时器,获得了“经度奖”。英王查理二世曾建立英国皇家天文台,希望用天文学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约翰·哈里森的方法显然更好。

像约翰·哈里森这样的人,往往倾注全部精力去冒险、创新。恰恰是这样的人,他们拒绝做“该做的事”,反而有伟大的发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人往往倾注精力在“边缘”,而不是在“主流”,伟大的贡献永远是在“边缘”做出来的,而不会在“中间”。

世界需要最聪明的人在“边缘”发挥才智

一味“中庸”,永远不会发现前沿的科学成果,伟大的创新往往会在 “边缘”出现。如何发现这些“边缘”?首先看看你的周围,边缘都是无人问津的、危险的、容易招致批评的区域,边缘都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或者不敢问津的地方。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开始这个主意不荒诞,那这个主意就没什么希望”。如果一开始大众赞成你,那你十有八九并不在“边缘”,而是在“中间”。

“做该做的事”这种行为,把你推向“中间”,推离 “荒诞”———同时也推离了“边缘”。几乎社会上所有的力量都会将你推向中间,推离边缘。我们这个社会的奖惩制度会奖励处于中间的人,比如颁给他们奖学金,提升职位;家人和同事也会赞扬这样的人。

从这些因 “做该做的事”而得来的荣誉中走开,需要无比坚定的信念。正因为如此,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渐渐向社会的主流靠拢,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取得伟大创新的机会。他们或许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因为墨守陈规,那些成绩远远谈不上伟大,或很快被他人取代。或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往往是那些在一开始不被看好的人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的建议是:至少花一些时间到“边缘”去,我们的世界需要最聪明的人在“边缘”发挥才智,做出成绩,最大化地创造价值。你能冒多大的风险,决定了你能做出多大程度的创新。

如果你的大脑已经满了,那就追随你的内心吧。要被你的热情所指引,热情是取得成功的强大驱动力,没有热情就没有进步。请提防这个社会总会把你推到中间路线,总会让你做“该做的事”。记住每天都要有所突破,前沿总是等待着伟大的想法去突破。你无法预知这种突破会在哪里发生,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新会发生在“边缘”。所以,你的未来就掌握在你的手中,或者说在你的心中。不要墨守陈规,给自己一个创新的机会,变得卓尔不群!跳出条条框框,到“边缘”去,给自己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

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创新者行列之外

有时候,科研工作者的一些创新的想法可能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比如说,一个科研团队,有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可靠的数据和结论,然而当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向Science和Nature这样的杂志投稿时,却往往被拒绝。这些著名的学术期刊,可能并不接受这些有创新想法的观点。如果说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动不被其他人或组织所接受,却还要坚持下去,那么该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呢?

我认为,像Science和Nature这样著名的学术期刊,审稿比较复杂,往往是通过层层审查之后才发表那些高质量的文章。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文章都刊登在这些期刊上,有些优秀的文章也会刊登在其他刊物上。所以我们也可以投稿给其他的期刊。另外,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学术圈和学术领域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和一定的学术权威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个人的努力。多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思想被其他人接受,多去拜访一下学术领域的权威,和他们交流,利用大学环境就自己的科研课题做一些演讲或讲座,甚至可以争取机会参加某些国际会议。总之,应尽可能地想办法使别人了解你或者消除别人对你的偏见。

基础理论研究不像工科学科,科研成果能够迅速投入生产,产生直接的经济利润,面对这种情况,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有时会感到非常困惑。那么,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又该如何饱含激情地坚持自己的研究呢?

我在马里兰大学正在开展一项工作,现已经在计划中,并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就是要把以前只是为工学院和商学院做的孵化器、企业精神培养等课程,推广到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基础学科,甚至是非学术性机构。

如果说创新对一个学科没有意义,那么这个学科本身就没有希望,没有生命力。基础学科也有申请专利,最后变成商业化运营的例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体现出很高的商业价值。也许有的人只是看到了今天,并没有想到明天,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举个例子,在美国,创业者的平均年龄是40岁,而50岁开公司创业的人比25岁的创业者更多,像乔布斯、比尔·盖茨其实是非常特殊的例子。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创新者行列之外,做好思想准备,等待时机的到来,因为你也无法预知自己会在未来创造怎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