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层论坛 >> 正文
王玲:培育创新思维 担当时代重任
发布时间:2013-05-22    文章录入:    点击:[]

——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致力于培养能堪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在2013年美国数学建模(MCM/ICM)竞赛中,该校以32项一等奖、73项二等奖的骄人成绩位居全国高校获奖总数之首,而在2012年度“挑战杯”大赛上,成为唯一一所摘得全国金奖的非“985”高校,并获得北京市金、银、铜奖共13枚的好成绩。是什么让这所以文科见长的特色高校的青年学子拥有如此大的创新能量?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王玲。

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只是抄袭模仿,就不可能强国。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创新创造,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中国创新首先是青年创新,因为青年“事事皆其所未经,故常敢破格”,而且,青年创新意味着民族的希望。“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特别好: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

2013年,我们创新活动模式,采用科研立项、团队答辩、专家审核、成果公布的方式,把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社会调研结合起来,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组织由800多名研究生组成24支寒假调研团队,调研对象包括新疆少数民族、山西煤矿工人、贵州失地农民、山东少年犯等,人均行程1118公里,形成了8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他们展示的就是青年人开拓创新、不畏艰苦和团结合作的宝贵品质。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要做的是保护、激发、引导这份内在的自觉。高校应如何着手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中国当前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的核心就包括学生的创新潜质。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强化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理念,学生是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是两个主体,非主客体,这就要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和多元学科背景培养,文学艺术能够提升对生活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激发直觉和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的肥沃土壤。多元学科背景能够打破线性思维,产生立体思维,扩大创新源,取得原创性成果。三是搭建各类科研实践、求索创新的平台。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走进知识应用的一线,与名师朋辈探索新知。

问:据了解,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改革方面,学校着重加强学生主体性、知识前沿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有哪些具体做法?

答: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推广辅修专业,打通公共课平台,实现辅修专业与主修专业的学生同班学习同等考核,实现全校学生在经管、法学、文学与艺术、人文基础、数学、英语等9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中自由选择。比如搭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引领、通识教育、国际培养、学术科研等素质教育十大平台,引导学生针对活动课程要求进行自主开发、自主选择、自主评价。比如2012年设置的“暑期学校”项目邀请美国、加拿大、德国等40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42门课程,用全英文讲授国际前沿知识。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学校单独组建文化艺术教学部,拔出专款请名师新秀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欣赏、雕塑、油画、民歌等方面课程,如刘欢副教授的《西方音乐史》、刘咏阁副教授的《中外美术欣赏》。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在学校积极推动、有效引导下,学生已经把参加国际国内学科技能大赛作为实战实训的好机会。2012年有2200人次报名参加了各类竞赛,480多人获得全国、北京市及国际奖励。实践出真知,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2010年以来先后有1300余支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团队,参加学生累计超过10000人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美国、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60余项市级以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集体表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探索、总结、尝试,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问:您调研时发现,很多学生读书采用的是“快餐式”的学习方法。怎样把学习作为青年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

   答:很多同学读书采用的是“快餐式”的学习方法,应付考试可以,但是如要提高水平、境界和修养,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地阅读,加强思考。广泛涉猎哲学、逻辑、历史、文艺等方面的书籍、讲座,要兴趣广泛,形成交叉、复合的学科背景和宽广的视野。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本是航空系的学生,他还到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听课,并通晓绘画、音乐和摄影。要多总结多实践。创新,从一点一滴开始,要否定前人超越前人。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勤于总结思考的习惯。要多学习、多思考。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