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13-10-03
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兰玉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面对新的形势,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动,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
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式转变
办学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高校管理整体质量的提升。高校要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标准,把出名师、育英才作为办学的第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学力、能力、素质与技能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体系,领导精力、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集中向教学倾斜,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技术等最新成果推动教学改革。
定位由趋同向特色发展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发展的多样性,要求高校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把内涵建设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属性,而“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注重用历史积淀凝练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培育特色,繁荣校园文化丰富特色,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科特色性,强化人才培养优质性。
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探索国内合作、国外开放的办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依托优势学科群,不断深化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活力,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办学的广度和深度。
方式由行政管理向教授治学转变。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新模式,确立教授在治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保障教授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体制机制,发挥教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授在民主办学和民主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标准由单一评估向多元评价转变。按照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符合高校实际、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完善政府、高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教育教学评估监督制度和人才评价的政策体系,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校内涵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着眼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促进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构建与高校自身定位相适应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实行课程教授负责制,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课程竞赛的资助;建立和完善学习指导、学习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学校坚持按一级学科领域改革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实施校内跨学科联合培养机制。
在科学研究上贡献知识。着眼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以贡献求发展,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融合,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近几年来,学校以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学科建设工程搭建平台,成立高层推动机制,确定阶段性科研合作指南,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对于推动区域冶金行业发展,推进行业节能降耗、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会服务上提供支撑。着眼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切实加强各类人才培训,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多学科交叉、渗透、整体化发展的科技发展趋势,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提高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整合利用校内外优势科研资源,培育与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与大型企业建立并全面落实战略性合作协议,在优势领域和优势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同时学校成立工程研究院,积极转化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不断推进产业化发展。
在文化传承上引领价值。着眼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师生,鼓舞师生,凝聚师生,引领师生。通过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持和文化影响扶持等平台建设,全面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培育脚踏实地、崇尚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始终把大学文化不断内化为校风、教风和学风,内化为师生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内部治理上创新管理。着眼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求,清晰界定大学的使命和任务,发展大学学术,协同制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注重机制创新,推动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流程再造,提高管理创新对高校科学发展的促进度。实施内部治理工程凝聚人心,强化科学管理,注重制度创新,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工作的原则性、规范性和计划性。强化科学决策,坚持集体决策,完善学校党政工作会议制度,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向性。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民主监督,发挥监督合力,坚持重大决策通报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以及党务、校务公开制度,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开性、公平性和民主监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