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1-08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谭天伟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核心使命和责任就是建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最近,北京化工大学掀起在教学改革上的全员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三个转变”培养学生求异思辨的创造性思维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在此,我就改革的背景、思路提出若干意见。
“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
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上述目标的实现,都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忽视了人才培养,也就忽视了大学的使命。如何正视现实,勇于探索,全面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这既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呢?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大学的使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实际上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大学”的三重使命:一是“明明德”,即“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德行。换言之,就是健全的人格。二是“亲民”,指“大学”必须要担当起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去旧图新为民造福,即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锐意创新的能力。三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要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不能浅尝辄止。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核心使命和责任就是建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创新文化的塑造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三要素。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与动力,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新过程也就是将形成的创新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创新文化。大学文化是在多年办学历史中沉淀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而大学创新文化精髓则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什么,我认为这种能力来自于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研究对象的兴趣(热情)、思维方式,而且创新能力是这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创新能力=能力(素质)×热情和努力×思维方式。其中,能力(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知识结构等,热情和努力包含进取心、求知欲、坚韧的意志,思维方式包含求异、求新的发散思维。
建立大学创新文化体系,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工程类院校须着力思考三个方面。
首先是完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平台,提高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其次是完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实质性合作,建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最后是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个转变”促发展
世界银行在“202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的挑战,未来的教育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大学教育只是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的“三个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实现“三个转变”?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去推动,比如信息技术、多课堂结合、学科交叉、考核方式改革、导师制、研讨课、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资源开放等。
以学科交叉为例,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奖共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这个数据告诉我们,跨越多门学科的交流和碰撞往往能在科学发展的里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我国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可持续性不足,培养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实施跨学科教育,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
北京化工大学实施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制定的。第一届已毕业的学科交叉班学生中,有部分同学最终选择了在非本科专业继续深造,我认为这就是实施学科交叉计划的目的。“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来评价教学质量,直接推动了教学评价模式上的转变。单一以成绩为评判标准的评价方式,并不足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成效,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阶段等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推动“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才能改善学生片面以学知识为目的的学习。
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我们须把握机遇,在今后的时间内,积极开展各类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好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