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4-06-11
渤海大学校长 杨延东
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渤海大学近年来借助教学改革,学校科研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有高校排名数据显示,在全国高校的基本排名中,渤海大学列247位,在辽宁省排名第8。按学科排名,渤海大学则在全国排在205位,辽宁省排在第7位。科研经费到2010年时才227万,而2013年的科研经费达到7000多万。
短短几年间,渤海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快速发展的秘密何在?学校缘何紧紧围绕教学改革来推动学校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未来的发展蓝图是怎样的?近日,记者来到渤海大学校园,采访了校长杨延东。
调整专业布局,服务地方经济
记者:近几年,渤海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是按怎样的思路设计的?
杨延东: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按照“985”、“211”院校和地方高校来不同定位,但认为“985”院校培养的都是学术型人才,地方高校不能培养学术型人才,这是一种误读和偏见。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培养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人才,因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将来适合做学术还是做技能,绝不是一张考卷决定的,而是依据一个人的潜质、理想和目标来决定的,是最后的坚持勤奋来决定的。因此,地方高校不见得培养的都是技能型人才,也应该有学术型人才。渤海大学兼顾学术型和实用型两种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反复思考的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专业,学校专业的设置有三大决定因素,一是地方性高校要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种类的需要。二是在这一区域内人才培养的合理布局和分工,既体现出市场性,也要体现出计划性。三是结合学校的基本条件。硬件条件优劣,如果没有师资,开设专业也是不可能的。我是2010年9月13日成为渤海大学的校长,2010年进行机构调整和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2011年完成学科和专业的布局调整,由原来的71个专业一次性整合成为44个,这使得学校重复专业减少了三分之一。
教学改革要考虑就业,但不唯就业
记者:我曾采访过北京工商大学,工商大学也进行过本科教学专业改革。他们的专业改革力度很大。之前他们去了全国、国外做调研。渤海大学有没有深入的调研和研究呢?
杨延东:渤海大学的专业设置,一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研,二是分析整个辽宁的经济发展,省内哪些大学有什么专业,也考虑了已有的师资、设备和实验室情况,然后提出初步意见,之后再由学校班子成员、教学方面的有关人员进行了三天的研究。
2010年,渤海大学研究确定了专业特色,2011年和2012年确定了专业目标。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其实是两个概念。根据需要,我们确定了44个专业。2013年、2014年辽宁省所有高校专业调整一次性砍掉39个专业,渤海大学一家就精简23个。有的学校三五个教师办一个专业,教学质量一定很难保证。2014年,渤海大学44个专业招生,明年还要再次进行专业调整,有的专业要整合,不再招生,同时开设新的专业。实际上,专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要有进有出。如果最初的专业设置工作做不好,最终做的都将是无用功。因为大学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尽管不应该全部考虑就业。一旦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就业,那么大学的办学也要打折扣。
记者:一所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唯就业,但要有前瞻性。
杨延东:对,前瞻性是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最近,美国宣布成功研发了一种新技术,靠水压差提炼页岩气,中国也宣布了相关规划,这一定是未来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也准备开设相关专业,已做了两年的基础工作。一个专业要想办准备时间至少3年,否则就不办,千万不能脑子一发热,想办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渤海大学的专业建设考虑到了锦州地区的区域发展、辽西的区域建设、辽宁省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
完全学分制改革给教师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
记者:那具体的专业设置采取的是怎样的思路呢?
杨延东:专业改革之后就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出来的人能做什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素质。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就是学校确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本着放眼世界、结合历史、注重能力几个原则。这个方案要突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实用型加技能型两个类型。实用型人才培养要突出学生的能力。两年前,渤海大学设立了实训处,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计方案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直以来没有多大改革。当今的专业设置要强调培养学生主修能力。如同样是中文系学生,是侧重于写作能力,还是侧重于表达能力,一定要清楚,突出特色。
实用型人才也好,技能型人才也好,根本在于培养目标是否明确,设计方案是否科学,以及是否具备师资条件。渤海大学坚持看准了才去做,以前在操作上没什么经验,现在阻力很大,比预想地要慢一些,逐渐细化。其实,教育本来就要做到精细化运作,如果管理、人才培养不够精细化,就达不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精细化不是包办代替,要真正体现出专业性。除此之外,学校大刀阔斧对师资进行改革,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的改革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所开的课进行招标,谁能开什么课自己申请,老师们招标。二是上课教师进行试讲,开不开课,学生说的算。具体来说,一是招课,二是竞课,三是教考分离。这是三个基本点,都是环环相扣、系统化的。前年的教师竞课,160多名教师竞聘课程不成功。今年6月份竞聘考核,有50多名教师调整岗位。但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生机,学校才有可能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学校才具有就业竞争力。
记者:教考分离又是如何实施的?
杨延东:教考分离是什么?就是改变老师管上课、老师管出题、老师管判卷的情况。而教考分离,决定学风要改变,教风也要改变。因为题库制,考试不让教师判卷,以前存在的教师人为提分机会就没有了,因此教师就得好好教。学生如果说老师你没教会我,下次就不选你的课。招课、竞课、教考分离,客观上比较公平、公正,改变了以前的强买强卖现象。从一年多的实施情况来看,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渤海大学成立了考试学院,成立了教改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对各个学院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在此之前,学校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以及教授委员会。教学的事情由教学委员会解决,教科研的事情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的重大事情则由教授委员会负责。如果校长做的决定有错,还有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成员从全校范围内抽调,就像法庭一样,现在已经有了两次学校“败诉”的案例,多支出好几百万元。这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设,学校逐步走向快速发展的车道,形成了一种依法治校的文化氛围。
多元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记者: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渤海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改革,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延东:渤海大学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改革”,出台政策,学生用项目成果、大赛成果、论文成果、职业证书等可以抵顶相关课程的学分;探索“交替式学工结合”、“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学期抽出一段时间进入企业培训或实践实验,实现学生学习、实践一体化,学生与员工身份对接。
像旅游学院、软件与外包学院等院系,积极扩大教学空间,分别采取在行业集团中作挂职助理、校内建设企业仿真环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目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07级学生、08级学生协议就业率分别是85%,96%,年度就业率100%,大部分学生的工资在4000元以上,有的同学达到8000元。50%以上的同学到IBM、华为集团、大唐电信等知名的IT公司、央企、事业单位、国企工作。大连中软培训中心等企业已与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2011、2012级共322人签订就业保障协议,月薪不低于3500元。
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培养模式,通过转专业、跨学科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实现分流培养;自主选择听课方式,可以申请免听、免修;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发表学术论文等创新学分的奖励部分、免修课程都免收学分学费;本科生配备导师,具备条件的学院和专业实行“双导师制”,从校外相关部门聘用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在渤海大学,公共课程教学以其特色鲜明的模式也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具体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增加到总学时的60%,实施一次校内外社会调研活动、一次网络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我教育活动、一次公益活动,一篇调研报告的“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依法守纪负责任,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大学外语课按照研究型和实用型两个人才培养方向,实行“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提倡实用价值教育。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要保证学生大学期间身体健康,二要让每一名学生增加见识,学会一个能够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采取了使学生快乐、喜欢的“俱乐部式”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内容、上课教师;同时开设时尚、休闲的课程,如高尔夫、空竹、模特、桥牌、独轮车、花式跳绳及野外生存等项目。这些措施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展示自我和社会实践的舞台,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而今,渤海大学的社会美誉度和口碑越来越好,新校园也曾被搜狐网在最美校园中排名第八,东北位居第一名。辽宁省有两个绿化先进单位,渤海大学是其中之一。学校的人才引进也有很多亮点,教师队伍中博士占40%。学校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