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谈“双一流”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6-05-17
京城东南的北京工业大学和城西的北方工业大学,许多人都称之为“北工大”。并且,北方工大在京外的招生比例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正宗的北工大。作为北京市属的唯一一所211高校,北工大觉得这多少有些不公平。
柳贡慧担任北工大校长时间还不到一年。此前他曾先后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长期担任领导职务。谈起眼下热门的首都功能重新定位和“双一流”建设,柳贡慧觉得地方大学发展的许多理念,需要重新认识和梳理。
首都功能重新定位是第三次机遇
中国教育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是近两年北京市民关注的热点。这对北工大会有什么影响?
柳贡慧:从1960年建校至今,北京工业大学有三次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建校之初。随着国家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有特殊技能的工业性人才,北工大应运而生。当时学校的专业设置,汇聚的各路人才,都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有了一个很好、很快的发展阶段。
二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全面振兴,我国已经从简单的工业化向工业信息化方向发展。北工大不仅在土木建筑、工程、机械等学科专业有了较快发展,而且对重点科研领域进行了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化方面,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986年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单板机用的就是TP801,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北工大生产的。
现在随着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认为第三次发展机遇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中国教育报:北工大在京津冀高校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柳贡慧:京津冀地区汇集了不少985、211高校。从全国的范围看,京津冀的科研、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和行业院校、央属院校相比,我们实际上处于一个不利的竞争地位。
我本人在行业院校、央属高校、地方院校都工作过。行业院校往往独占鳌头,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优势;央属院校有全国的影响力和长期发展的积淀。比如在行业领域,我们很难与北航、北理、北邮、矿大等竞争。清北人师等央属高校,包括中央财大、对外经贸等,他们又在全国范围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中国教育报:目前学校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柳贡慧:回头审视一下,尽管北工大和自己比发展很好,但横向一比我们发展未必很快。特别是当前首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客观上说,我们服务首都的意识和能力有所下降。有的时候我们会提醒自己:我们能做的事情,别人是否都能做;我们过去做得很好的事情,现在别人是否做得比我们一点都不差,甚至还更好。
北工大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领域聚焦,和北京的经济建设发展吻合度也不是特别高。建校之初,北京最需要工业性人才的时候,工大培养了大批非常契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人才。80年代初期,信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做得也不错。现在首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繁杂,人才需求的种类多,需求量也大,并且其他院校发展也非常快。北工大作为一所市属院校,服务首都的影响力和能力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国际化办学不能脱离办学定位
中国教育报:作为校长,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柳贡慧:对工大而言,将来必须围绕首都四个功能的重新定位,来设置学科专业、聚焦科研领域。前段时间中央提出要解决“大城市病”,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这都是大城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北工大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就得放在这儿。
北工大共有57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前段时间我把所有学科专业重新捋了几遍,先后调研了浙大、复旦、上海大学、吉大、大连理工五所高校。第三次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北工大要研究到底该如何作答。
中国教育报:国际化办学被列为北工大的三大战略之一。一个地方大学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国际化呢?
柳贡慧:我们所说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准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北工大70%以上的生源来自北京,毕业生有80%要工作、生活在北京,这些人实际上决定了北京未来人口素质。没有一个国际视野,将来可能无法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生活、工作。
中国教育报:北工大的国际化办学,和清华北大的国际化办学,和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有什么不同吗?
柳贡慧:从清华北大到高职院校,都重视国际化办学,总的理念、方法都有相同之处,但具体内容肯定有所不同。作为北工大,我们的国际化办学就要和同类的、同层次的国际院校进行国际化办学合作,国际化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才培养上。北京很多高职院校这几年国际化发展特别快,他们也没有脱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只不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揉入国际的因素。
中国教育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北工大还存在哪些问题?
柳贡慧:北工大与国外、境外200多所高校有过合作协议,有实质性合作的高校有40多所,包括学生交流、教授互访、合作研究。每年接受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名留学生。2012年我们和都柏林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工业大学都柏林国际学院,至今已经培养了4届学生。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问题第一是层次还不够高,第二是不够实。很多国际合作协议签了,内容也定了,到执行层面就没人去做了,或者做着做着就黄了。现在每年1000名留学生里,只有300名左右在读学位。下一步我们要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成立正式教学单位的国际学院。同时,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将把“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化合作的重点,而不像过去那样只盯着欧美国家。
“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逻辑
中国教育报:您怎么看现在的“双一流”建设?
柳贡慧:我个人认为,判断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学科一流与否,首先是一个学术逻辑(或标准),其次是社会逻辑。就中国现实来说,还有一个政治逻辑。现在大家更多关注学术逻辑,这当然没有错,因为大学是学术的天堂,是自由探索的地方,大学理应追求学术和卓越。学术逻辑之外,还需要考虑社会逻辑,也就是为什么要办这所大学。
对中国大学而言,还有一个政治逻辑。我们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除了给学生知识、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区别所在。因此,衡量“双一流”的标准就不能单单是学术标准。
中国教育报:这对地方大学来说会有什么冲突吗?
柳贡慧:前段时间我们一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教授找我,说自己的实验多么多么重要,希望我给予支持。老师们思考问题更多的是学术角度,学校和校长还要考虑社会问题。从学校来看,首医大、北大医学部在这方面可能会研究得更好,北工大可能就不会重点投入。
北工大从1960年成立到现在,都在为首都服务,现在还要为京津冀服务,为全国服务。因此,学科专业的设置就必须聚焦在北京城市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需求上。不能追求学术卓越,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北工大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还是要集中在交通、环境、能源等领域。
中国教育报:这会不会影响北工大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柳贡慧:大学排行榜很大程度上确实影响一个学校的形象。在QS大学排行榜上,我们2014年是118位,2015年是132位,十三五规划中我们目标是进入前100位。我觉得现在的定位,对我们学校不仅没有下降的影响,可能还会有提升。
突出服务地方,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下降。实践证明,我们在服务地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了科学问题,既能申请高水平项目,也能写出高水平论文。比如去年的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他们的研究聚焦北京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有理论研究还有实践,他的一些论文引用率能达上千次。
我是搞石油钻井的,很多实际问题好像不会出学术成果,但最后解决的都是科学问题。比如搞钻井工具,表面上研究出一个工具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是流体力学、机械学、工程学的综合运用,气、液、固、油的流动问题,有很多都是非常深入的理论问题。
中国教育报:北工大的“双一流”建设前景如何?
柳贡慧:一个学科的建设,它是一个百年老店的事,找准方向以后,要耐得住寂寞。对于“双一流”,我前面说了三个标准。我认为,三个标准同等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的层面去创一流,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去创一流。我相信北工大在服务北京城市发展领域,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将取得被国家和社会认可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