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商报 2011-03-02
昨天中午送别赴广州军训的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后,校长朱清时参加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而据学校负责宣传的蓝海表示,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将不再召开类似的新闻发布会,也不希望孩子们再次因为采访而受到打扰。
在介绍完南科大开学的具体情况后,朱清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这期间,朱清时表示自己对下一次招收150人的目标很有信心,但具体的招生情况他现在还不能向大家透露。不过面对已经招到的45名学生,他也坦言自己如履薄冰时面对的“冰”更薄了。
只要水平高,学历不重要
关于学历
“我们现在的‘冰’更薄了”
在回答记者问的过程中,有记者形容朱清时办学算得上“背水一战”。在听到这个词时,朱清时自己也笑了起来,并表示他现在招的学生完全没有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而作为学校,也只能靠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切只能靠自己。而现在学校所处的情况是,面临着如何把学生和学校管理的最好,“因为年龄差距很大,所以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闪闪发光。也让南科大成为中国教改的实验室。”
谈到这里,朱清时校长不禁表示,原本计划的50个人最终来了45个,但这亦表示有90%的学生投了赞成票来的。过去如履薄冰,现在这些学生一旦进校,就意味着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故而如何最大限度的教好这些学生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所以现在招到学生了,我们就一定要教好他们,由此我们现在的‘冰’也更薄了。”
当记者问及,在今年的两会上他是否会以教改为中心提交提案时,朱清时表示“那是必然的”。“两会上我会有这样的提案,因为筹建南科大我们也获得了不少经验。”朱清时表示,中国一定要实行教育改革,在他看来,现在有关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都是30年前制定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在30年前确实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现在不能再用像过去那样一刀切的方式。
“现在申请办学,只能是专科申请本科,再由本科申请研究生点或者博士点,那样一下子就十多年过去了。”朱清时表示,我们想建一步到位的学校,按现在的法律法规来说是不行的,所以他也希望能够改变一些教育上的法律法规。
仍然围绕教改做文章
关于两会提案
4月份还将赴美招教师
关于师资
对于选拔学生的标准,朱清时表示,这首届45人中,其中第一批是报考中科大少年班后,过了重点线的学生,从几百个孩子里面选出了一二十个,然后再复试,而在面试中,还要考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心理等方面;至于第二批学生,则是全国的学校进行推荐后,组织了一次严格的笔试,挑出成绩优秀的进入复试,复试中再考查个人能力。“这首届45人都是这样选出来的。”
而对于原先招收50人的招生目标,现在实际上只招收了45人的现实,朱清时也显得非常高兴。“45个人还少吗?哈佛大学创校时才7个学生。”
随后,南科大筹委会副主任补充说,这45名学生都并非偏才,他们都很全面,各方面都很优秀。
45名学生并非偏才
关于选材标准
将设整套心理研究
关于学科设置
“我们有学校理事会,而且学校理事会的结构组建情况也已经提交给深圳市政府。”朱清时说,以后政府可以对学校理事会进行指导,但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问题,学校自己来管。而除此之外,也会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理事会进行监督,理事会甚至有罢免校长的权力。而这个理事会也会由教育家、政府人员和社会人士共同组成,至于政府人员所占比例,现在还不能确定,或者不能透露。“希望深圳市政府能尽快给予批复。”
在学校建设规划上,新校区已经开建,将先建两个运动场和教学大楼,科研楼则因为需要满足科研实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设计建造。
新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做改革的参与者
在会上朱清时校长告诉记者,具体的学科设置要在20号左右召开学术委员会后才能确定。而很多项目也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比如说心理学,心理学在现在国内大学中都是一项空白,所以我们也愿意设立一整套的心理研究。”
而他也表示,其实已经确定来这里教学的人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来的。“就比如一个在美国教学的教授,他觉得自己还有提升自己的空间,当听说我们办了这个学校后,他就决定要加入。”
“其实我在孩子做决定的关键时候也动摇过,但最后还是受孩子的影响,同意让他来南科大上大学。”昨天中午,一位来自湖北的学生母亲童女士告诉记者,她很支持和期待南科大的发展,在她看来,南科大的发展并非是朱清时校长或者只是南科大自己的事,“这是一次教育的改革。”她和她的丈夫一直告诉孩子一种思想,那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并不仅仅是在南科大念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这次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南科大的教育最后是否能够成功,都将是中国教育上一段很好的历史。”
当记者问及他们当初为什么会直接选择南科大的时候,童女士也告诉记者,其实她孩子原本成绩也不错,可选择的机遇也很多,如果按正常的参加高考,那么考上一个好学校基本没有问题。但看到南科大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后,她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不光是我的孩子,听说有个孩子甚至是放弃了保送浙大的机会来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