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11-03-08
由“百里挑一”到四分之一更多青年圆了大学梦
本报北京3月7日电(记者董洪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创新人才培养日趋活跃,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渐渐向好。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4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
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渴望,许多地方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改革。江苏省今年试点高职院校免试注册申请入学,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介绍,试点范围包括质量高的民办高职院校和少量公办高职学校。普通高中生只要有高中文凭,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如果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的考生都可以提出申请注册入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同时参加对口单招的考试报名,就可以提出申请注册入学。
目前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能上学,还要上好学。政府和高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抓手,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尝试。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浙江大学成立“竺可桢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探索。
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了19所高校实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副校长郑志明说,高等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约30%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国内在读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室成为重点或关键研究项目骨干。
国家郑重承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2010年,国家将助学金标准由年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2010年,国家奖助学金共奖励资助全国高校学生499万人次,国家财政共投入141亿元。其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达到113.84万人,贷款金额114.89亿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占当年全部贷款人数的70.8%。
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为60.9万人,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38.8%。
许多地方、高校还将助学与就业结合起来。中国矿业大学以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为载体,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部队建功立业。5年来,学校本科生中共有19147人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占同期毕业生人数的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