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网 2011-05-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改革创新列为今后10年教育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总结改革开放30年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站在我国教育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坚持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教育发展形态新的转变。
全面把握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当前,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战略目标的内涵,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未来10年战略目标的实现。
教育改革要大力推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一是教育改革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小康社会的成功建设,不仅要求全社会物质财富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更要求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通过教育改革转变以规模增长为主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确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现代化的教育应当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主要原因就是发展不够科学、质量不高。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确立和实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三是通过改革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首先要解决教育内在活力不足的体制机制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体现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改革目标。
教育改革要大力推进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必然要求。形成学习型社会,有利于使社会树立高尚健康的发展目标,消解社会中过多过重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相互学习的关系,使学习进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最为重要的人生目标。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满足人的多次选择、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一要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建设面向社会全体成员、贯穿人生全程、涵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以学习型组织网络为基础、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二要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在不断扩大学校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和青少年社区教育,拓展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健全在职人员进修和教育培训制度,使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各种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需要,适应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劳动能力、知识水平和满足人生发展的需要。三要形成更加完善的终身学习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创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社会环境。
教育改革要大力推进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落实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规划纲要,建设教育强国、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要求。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实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一要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充分发挥、激励和保护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育人为本,从人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发,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通过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这就要求立足国情,瞄准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平均水平,通过教育改革发展,到2020年,使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达到90%。三是要通过教育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根本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不断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和评价机制,推进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和相互开放,加快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更大责任。
“两基本、一进入”的目标,不仅是未来10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应当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阶段,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全面实现国家教育总体战略目标、推动教育事业乃至国家现代化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创造条件。
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方式
目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教育发挥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主动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当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全面实现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学习贯彻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全力推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新的教育形态的形成。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迫切要求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全过程发展,使人才培养的渠道更加畅通、选择更加多样。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求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形成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点要理顺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关键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一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做到统筹有力、权责明确。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学校的权限和职责,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权。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改变过去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三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依法治校、自主管理。要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求转变教育提供方式,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政府办学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进一步加强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我国从改革办学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入手,努力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服务提供由政府全包逐步转向以政府为主,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当前,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加丰富和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提供方式,完善教育服务提供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切实履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加大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二要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渠道。要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重点,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的多种办学形式。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调动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三要形成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切实转变对民办教育的歧视观念,清理和纠正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支持力度,完善税收、金融和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支持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求转变教育投入方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这是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一要明确财政投入责任,确保4%目标按期实现。义务教育要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要研究各类教育的投入特点和投入方式并予以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合理实现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二要完善投入机制。各地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要建立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机制,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的机制。三是要提高投入效益。要通过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等措施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既包含了对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又是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要以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提供方式和教育投入方式转变为契机,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发展形态,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