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启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课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1-10
编者按
教育部今年首次设立人文社科研究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课题,这是教育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设立专项课题旨在通过组织高水平的课题研究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提高学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健康发展。2011年度课题评审立项工作已顺利完成,本期特编发部分课题负责人的文章,供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参考。
专家分析
集成学术规范成果 夯实知识创新基础
南京大学教授(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首席专家) 叶继元
近年来,关于学风建设和科研诚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关学术规范的定义、作用、内容的观点渐趋一致,一些核心术语、概念渐渐清晰,有关规范、规则、要求日益被认同。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引进、吸收、消化阶段,且对国外学术规范建设的机制、状况的研究还不大深入、系统;现有成果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和增强公信力,对抄袭、剽窃、引用及其格式等核心概念及其应用仍需进一步扩大共识;尚未对中国本土有关学术规范建设的实际情况加以系统概括和总结,反剽窃系统仅从技术角度监测学术不端绝非杜绝学术不端之根本途径,尤其缺乏特定学科指向的、更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指南。
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既有人文社会科学共性规范和方法论又有各个学科个性规范和方法论体系,并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撰写各学科的科研指南,应是当务之急。教育部有关科研管理部门及时顺应学界这一要求,于2011年3月设定专项任务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明确要求精选和翻译研究主要国家相关资料,系统介绍国外学术规范建设的机制、状况。结合中国科研及其管理实际,总结符合国情的文科学术规范和方法论体系,编写面向青年研究人员及未有基础学术训练学者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学等16个学科在内的《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丛书》。
目前学风问题存在他律和自律两大原因。他律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批评制度的不完善、科研管理的简单化、片面化以及失范处理的软化等,这些外部环境确实在有意无意“逼”人不严谨。但为什么同处一个环境,有人失范,有人却有抵抗力呢?显然还有自律的原因。有人是明知故犯,但的确有更多的人,尤其是中青年学人确实不大清楚有关规范,或规范不明确。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对于他律,特别是自律均具有重要作用。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规范不是哪个人、哪个机构“制定”的,而是源于和发展于学术共同体。规范既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道德,但又与它们有些许交叉。没有规范或规则是万万不行的,但一切依赖于规范也是不明智的,规范或规则再细,也不能杜绝失范等现象,必须要有“法”和“道德”的补充。学术规范的内容大体包括基本规范、研究程序规范、研究方法规范、学术成果呈现规范、引文规范、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学术评价和批评规范等。这里既涉及研究形式的技术规范,又包括内容的技术规范,也包括科研的基本价值观或科学精神,涉及学术活动的全过程。
课题中的“学科方法论”既指一组学科群,诸如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方法论,也指某一学科,如历史学、经济学的方法论。方法不是方法论,方法论是有关方法的理论,这与学术规范中“研究方法的规范”,即有关方法的使用原则、原理、规则、要求等极为相似,因此“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与研究主题极为密切,或为同一主题的项目,它们都要对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的底线要求(构成性规范)、对如何进行好的研究的准则(范导性规范)提供帮助。由于方法论对提高研究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它从规范中抽出并与规范并列,加以强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说这里的“学术规范”主要是讲如何进行科研的基本底线、形式规范或技术性规范的话,那么“学科方法论”则是有关内容规范、如何提高科研质量的高要求。
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关于学术研究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制度和技术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和应用两大内容。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现代学术规范与学科方法论的起源与发展,大学、研究机构,特别是各学科的“学会”如何推动学术规范的建设;哪些能规范,哪些不能规范,厘清规范与创新的关系,规范与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关系;在国外得到普遍遵守的权威规范文本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引文及其格式、注释等有哪些国际规范,是否适用于国内文科的研究和文本等一系列基本核心问题。其应用部分主要包括对各学科学术规范与学科方法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对抄袭、剽窃、引用、注释、引文、转引、参考文献等核心概念及其相关著录格式等技术规范的深入研究,力图为广大读者、作者、编者、索引编者、数据库制作者等都带来很大方便。
如何充分吸收国外学界的先进的有关成果,如何发掘继承中国固有的学术规范传统,如何平衡文科通用规范和各学科独特规范,将是本课题关注的重点。国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的研究水平高于国内,尤其是各种规范文本。课题组拟精选、翻译至少7个国家4个语种的有关资料,完整准确地理解国外学术规范及方法论的精髓、经验、教训及机制。
中国文科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具有“特殊性与本土性”。政经法、文史哲等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术语系统和言说方式使不同的学科各具特点,从而使不同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规范和方法论。因此,要围绕各个学科的学科本质和学科基本问题,梳理各个具体学科的学术史,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呈现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按照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过程,从学科共同的价值观到研究计划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对学科方法论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各学科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及其方法使用规则和要求(方法论)。并结合学科自身研究领域的经典案例,介绍相关的学科研究方法、伦理问题、规则与政策要求等。当然,本课题也要特别关注学术规范的“中国性”和“独特性”问题。
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率先系统集成国内外有关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成果,整体呈现阶段性知识积累,全面转化成果为系列教育培训资料;同时率先大胆尝试建立学者、出版者、编者、信息知识管理者合作研究和共赢模式。课题组拟与全国各级学会协会、著名学术机构密切合作,力邀学术造诣深且对学术规范和方法论有兴趣、有成果的著名学者,根据统一大纲分工合作编写各分册。
人文社会科学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领域,规范与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夯实了这个基础才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成果,才能迈向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之路。
【信息发布】
2012年度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课题指南
一、重大课题
说明:任选下列课题之一申报,严格按照本指南规定的研究思路和目标进行课题设计论证,最终成果形式应与本指南的要求一致。
1.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及其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
研究思路和目标:翻译主要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相关资料,系统介绍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建设的基本情况、机构、实施和作用机制等,重点分析和评价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及适用的方式、途径和有效性的保障机制,介绍并分析评价重点案例。最终成果为著作和研究报告:
著作包含的主要内容(可分卷):
(1)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综述
(2)代表性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资料汇编
(3)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适用案例分析
(4)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评价
研究报告:
(1)《欧美及港台地区协调处理学术规范问题的历史、制度、机构、程序研究》
(2)《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对我国的启示》
2.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道德和学术评价
研究思路和目标:系统整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讲是非、辨善恶等核心内容,全面阐述做人与做文章的统一性、道德高尚的人是第一位的、“无道德者不能工文章”等论点的含义;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史学家倡导“史德”,认为史学家的品德修养和技能训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心术不正,必然会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等理念的意义;通过分析文人学士们对抄袭、作假,据别人之成果为己有等予以严厉批判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揭示廉耻精神是做人、做事、做文的基础等命题的道理,集中提炼出维护学术道德的基本论点,加以分析综合,使之有助于今天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最终成果为著作和研究报告:
著作包含的主要内容(可分卷):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道德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术评价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学术道德(资料汇编)
研究报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评价对我们的启示》
二、一般课题
说明:任选下列课题之一申报,也可在符合课题立项宗旨前提下,在相关范围和方向下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自拟题目。
1.高校营造良好学风、维护科研道德、处理学术不端的机制和组织机构研究
2.单位保护意识对当前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3.数字、网络技术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中作用研究
4.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SSCI、A&HCI、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研究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7.论文非法交易现象深度调查与根治对策研究
8.科研诚信的法规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9.我国的学术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科研诚信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厦门大学副教授(一般课题【发达国家科研诚信建设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负责人)曾炜琴
自上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不端行为的屡屡曝光,“科研诚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澳等国,均高度重视科研诚信体系的构建,它们的作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与汲取。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也应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本课题拟对美、英、德、澳等发达国家在建构科研诚信体系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启示,以弥补我国理论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推动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研究;同时,为我国教育科研机构掌握国外科研诚信建设的历史及现状提供参考,从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高效的科研诚信体系,加快我国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步伐。
国外对科研诚信建设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关于科学的精神特质及科学规范的研究。但社会各界真正广泛关注科研不端行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1974年美国萨默林事件和1981年达尔西事件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媒体、公众乃至美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也由此拉开了西方发达国家进行防治科研不端行为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序幕。英国1994年的皮尔斯事件、德国1997年的赫尔曼·布拉赫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也促使这些发达国家认真思考对策,着手构建科研诚信体系。各国相继成立官方或非官方的科研诚信管理机构,或在原有学术机构和基金会建制上增设科研诚信管理部门,出台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大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力求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体系。在关于科研诚信的学术研究方面,美英等国出版、发表了大量专著和文章。国外的科研诚信研究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探讨科研不端行为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定义、性质及内容;第二,有关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频率、程度的定量及定性研究;第三,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类型,提出应对措施;第四,关于科研诚信及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其中负责任研究行为(RCR)的框架下每一个分支都有大量研究成果。当然,各国国情不同,科研诚信建设的历程不同,在构建科研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经验和教训。即使对科研诚信问题开展研究最早的美国,其科研诚信体系也不能说是完美无瑕的。他们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本课题组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