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高校校长调整:如何带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2-04-27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12-01-12

在实施了两期计划后,总周期预计最长20年的“985工程”如今已用时过半。新一批高校校长到任之后,将给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怎样的新动力 随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迎军在12月初正式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共有10所“985”大学更换了校长。自2006年以来的重点大学“换帅”就此达到高峰。 在中国,重点高校分为两个级别:“211工程”、“985工程”。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称为“211工程”。

1998年5月,根据中央精神,教育部决定重点支持一些“211”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为“985工程”。

据了解,目前,“211”高校共112所,承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985”高校共39所。

从2006年至2011年,分别有16、11、13、10、15、14所“211”高校校长更换人选,而这6年间共有27所“985”高校换帅。

作为中国大学中的骄傲,“985”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相当紧迫。2003年清华大学曾明确提出:在2011年百年校庆之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0年总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04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也曾提到北京大学“力争在2015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国家队”换帅的背景是:在实施了两期计划后,总周期预计最长20年的“985工程”如今已用时过半。新一批高校校长到任之后,将给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带来怎样的新动力?

很多新任校长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

2011年重点高校人事调整,新任命的校长,大多是“外来户”---或来自其他高校,或来自教育行政部门。

2011年走马上任的10位“985”高校掌门人中,只有三人为本校内部调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原为该校党委书记,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原为本校副校长。将范围扩展至“211”高校,2011年14所高校换帅,也只有5人为本校“内部调动”。

长期关注该领域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对记者说:“‘空降’方式有利有弊。对于相互陌生的高校和校长,需要有个适应过程。但‘空降’校长不受原有条条框框限制,在破立方面的创造性值得期待。”

由著名学者转身为管理者,这一特征在2011年高校“换帅”过程中也很明显,很多新任校长在科研领域成绩斐然。

如王迎军不仅是华南理工大学59年校史中唯一的女校长,也是目前全国“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以及中国唯一获得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院终身荣誉称号的女性。王迎军的丈夫汪建平则在中山大学任常务副校长。

当然,女校长掌舵“985”高校并非首次,前例是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

高校校长中为何很少出现女性身影?程方平分析说:“主要是因为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高级知识分子中女性比例较低。此外,理工科科研人员比较辛苦,走到前沿的女性就更少。而‘985’和‘211’高校目前大部分校长是理工科背景。”

除了学术功底深厚的学者,新任校长中也不乏拥有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从政经验者。

张尧学自1999年从清华大学调入教育部任职,此番“空降”中南大学之前,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两个职位。

新任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1998年就任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到调任天津大学之前,身兼天津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市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三职。

在程方平看来,校长的从政经历是一份重要资源,在管理上和协调与政府关系等方面会有优势。

校长为何频繁调整

2011年9月16日,吉林大学“新帅”李元元在就职讲话中流露出对“空降”吉大的些许意外。“昨天,中组部找我谈话,刚才,喻云林局长又宣布了党中央对我担任吉林大学校长职务任命的决定??”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到吉大,但从未想过是以任职的方式走进校园。

李元元是2006年以来吉林大学迎来的第三任校长。他的两位前任都是明星校长: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和被誉为“中国最年轻名牌大学校长”的展涛。

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是中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其车辆工程、法学、生物学与化学等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这所大学第一期入寻985工程”,也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原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展涛2008年到吉林大学履新,直至2011年3月底,调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

此后半年,吉林大学校长一直空缺,由党委书记陈德文代理。李元元上任当日,不少吉大学生将网络签名改为:“吉大终于不裸奔了。”

如果把时间前推至2002年,自那时以来吉林大学已更换了5任校长。2002年,服务吉林大学近44年的刘中树离任后,党委书记吴博达出任校长。两年后,吴博达调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周其凤继任。

这种短期内更换校长的现象,在国内重点高校中并不鲜见。据统计,2006年以来,有9所“211”、“985”高校两次校长易人,其中约一半校长在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左右。

而在“985”高校中,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过去6年来至少更换了两次校长。

对于高校校长的频繁调整,2008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做过回应:重点大学党政领导职务调整,原因有多种,有的因为年龄原因正常退休,有的则是工作需要进行轮岗。

校长长期任期制被认为是成就国外一流名校的一个原因。不过,程方平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公立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

“60后”纷纷走上前台

大学校长如何定位?如何处理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新校长们以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赵跃宇面对湖南大学的3000多名学生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

面对随后出现的赞赏和质疑,赵跃宇引用岳麓书院对联表明心迹:“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

程方平为此叫好:“这是务实之举。项目课题本身就十分耗费精力,而一些校领导利用职权报课题、挂名,也会伤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可以看出,张跃宇是想认真地做好校长。”

新气象还包括,一批“60后”纷纷走上前台。

2011年新上任的14位“211”校长有8位属于“60后”。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1990年前后以硕、博学历留校任教;大部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并以博士后或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国外留学进修多年。而诸如天津医科大学新任校长尚永丰等人,则直接在国外名牌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这8位“60后”校长中,有6位是理工科出身,其余两位为经济学出身的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和管理学出身的新任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其实,细数近6年来“211”高校中履新的24位“60后”校长,只有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出身文史专业。

程方平分析认为,这与公立高校校长也被纳入党管干部体系有很大关系。自建国以来,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基层干部,理工科毕业生一直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不过,自2003年以来,已经有多位新任中央领导来自经济、法律专业。

“还是期望遴选校长能平衡文史和工科背景。”程方平说。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曾撰文称:对新一代大学校长,也许人们的期待比评价更多。高等教育现实和目标,转化为对大学校长的高标准:既要是学问家、教育家,又要是政治家,还要是公关专家和理财专家。

“世界一流”的历史与期望

“经过十年建设,‘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矗同时,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2011年对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建设来说,应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8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在“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公开了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从2003年到2011年,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从2012年到2020年,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当时,“985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对于这项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的计划来说,清华大学公布时间表,无疑令国人对其更具信心。

如今清华百岁已过。在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2020年也是“985工程”设立时的“底线”。1999年工程启动时,国家曾希望在10至20年内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最新一期“985工程”已在2011年进入实质阶段。它将持续至2020年,担负起指导中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最后任务。

39所高校国家队

对于“985工程”的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09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明确表示:它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

郝平解释说,“985工程”先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来又有7所大学,后来到34所高校。“这34所高校,我想在1998年的时候,每个学校科研经费校均1个亿,非常低。到了2007年达到7个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而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2个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AAU(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所以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

根据199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因此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进入“985工程”名单;2000年增加南开大学等3所;2001年增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8所;2002年、2003年增加同济大学等4所。以上34所,通常称为“985”一期院校。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进入“985”,称为“985”二期院校。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1999年的7所院校,经常自豪地称为“985”第一批院校。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这样,两类学校的数量最终确定为39所和112所。

二期院校出现的背景是,2004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985工程”二期。此前,虽然各校启动时间不同,但一期工程均为3年。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在2004年至2007年的二期建设中: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在“985”高校内部亦有不同定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明确为世界一流大学外,1999年的7所高校最初被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其后的一批大学被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当然,这种定位也不仅以进入“985工程”名单时间而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虽然进入名单较晚,也按照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定位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在2010年建校60年时,则明确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500亿打造一流大学

根据初衷可以看到,“985工程”的实质是确定一批基础比较好的高校,由中央、部委、地方等出资建设。所以建设“985”高校大都通过高校、教育部、省政府、相关部委等多方签署共建协议的方式推进。

2001年11月20日,财政部、教育部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明确“行动计划”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自筹资金。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包括“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等特殊专项的支出”,即“985工程”。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不能用于各单位的日常支出。其他资金则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

在最初确定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3年内中央为两所学校各拨专款18亿元。它们也是仅有的两所不需要与地方合作共建的“985”大学,从而显示出其在中国教育界和政府定位中的独特地位。

其后7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则在正常教育经费外,由中央、地方在3年内向每所学校各投入10亿元左右经费。如中国科技大学,就由教育部、安徽省和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均摊,每家各3亿元。哈工大、北航等还从国防科工局获得了资金。

后来随着“985”高校增多,教育部对各校定位不同,中央投入也有区别。这样,地方拨款就成为了重要因素。比如在地方财政实力强的广东和山东,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在各获得教育部3亿元拨款外,分别从省政府获得9亿、5亿元。在西北的甘肃,兰州大学在“985”二期也从教育部获得3亿元,从省政府获得1.5亿元。

“985工程”经费可以用在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根据兰州大学信息,4.5亿元中用于兰大第一、第二医院建设资金各1000万元。

根据各校的相关信息,“985工程”二期投入一般不低于一期。这样,在为期6年的两个“985工程”已实施期内,中央及地方投入有望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此外,因为“985”高校均为“211工程”大学,因此还会获得“211工程”拨款。

需要一提的是,在二期实施期间,部分地方和部委退出了合作。特别是在确定有部委参与后,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出资。但目前各校至少保持了“教育部+1”的模式。

2010年3月16至17日,教育部、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985工程”二期验收大会。这标志着“985”二期结束。

能够体现“985工程”评价标准的是,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对工程10年统计材料的要求。根据这份2008年发至各校的文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课题组主要负责收集能够从公开渠道获取的数据(如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获国家级奖、SCI论文等);学校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反映‘985工程’投入对学校在培养和引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资源办学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效益。”

而在统计指标方面包括:博士学位教师,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国际学术奖项和名誉头衔获得者,被政府聘任的咨询专家和顾问,学校专家为省部级以上单位的集体学习进行辅导的情况,收入明细,科研经费构成与成果转化,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办、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等16项。

10年新冲刺

“985”高校可以说集中了中国大学中最为顶尖的学者群体和研究项目。正如郝平所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很大比例的获奖者都是“985”高校的教授学者。“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0%、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委托单位50%,都是‘985’高校。”

其实为了配合“985”工程实施,还启动了“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意见(教重2007[1]号),“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06年至2008年止,重点是取得经验,探索机制,2008年之后,与“985工程”同期执行。

此后,还专门为偏文科院校和学科建立了“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作为中国最为顶级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上述两个平台的项目数量都超过20个。而大多数“985”高校都在10个以下。如果说,是否入寻985工程”名单,标志着中国高校的层次,那么上述两个平台的项目数量,可以用来衡量“985”高校的水平。

“985工程”其实划分了中国高教格局中的第一集团。例如,“985”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即党委书记和校长,大多具有副部级级别。这不仅使其在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对话时,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也使高校在内部人事安排中有更大空间。

在这个合作框架内,教育部分配资源的职能和权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包括下属各司局乃至其他直属单位,都获得了部分项目、经费主导权。

而对于地方政府,辖区内出现更多的“985”高校,对本地区科教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果。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院校在签署共建协议时,大都承诺增加在本地区的招生人数。同时,利用“985”高校进一步吸引人才和资金,也成为它们对许多行政上并不隶属于自己的高校进行巨额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对于中国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尚有不同。不过,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认为:“经过十年建设,‘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矗但是,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状的评价。

随着“985工程”二期落幕,三期工程在2010年已经开始启动。根据各校消息,2011年已开始对三期工程项目进行招标。

上述文件则要求,各校应统筹规划学校“985 工程”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研究制订学校继续实施“985 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这样,“985工程”三期也许是实施周期最长的一个阶段。可以预见,这个周期的经费投入将会是可观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