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网站 2012-06-27
基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需要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其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和价值。2012年5月,Universitas 21[1]对全球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排名。该排名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四点:充足的资源保障是实现优质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对于保证资源的有效运用极为重要。与社会的其它部分良好结合并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与国际衔接,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一个体系成功于否取决于一系列产出变量,比如科研、参与率和就业等。作为政府、高等院校和个人的高等教育基准,这个指标体系强调为高等院校创造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经历和体验,并帮助高等院校增加海外人才的竞争性。
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
本次研究由墨尔本大学应用经济及社会研究所负责。研究者首先选择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6-2007年度的研究产出排名前50位的国家核地区,然后加上了中国香港和未能进入该排名前50名的另外两名G20成员国印度尼西亚和沙特阿拉伯。之后考虑到数据的不可得性,排除了埃及、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和突尼斯等五个国家。最后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排行。
欧洲
| 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
亚洲/
大洋洲
| 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泰国
|
拉丁美洲
| 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
|
北美
| 加拿大,美国
|
非洲/中东
| 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南非
|
指标体系
研究者设计了资源、环境、连通性和产出共4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是25%、25%、10%和40%。四个一级指标又分解为20个可测的二级指标(变量)。每个变量得分最高的国家获得100分,其他国家的分值则以占最高分比例的方式来表达。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资源
(25%)
| 用于第三级教育院校的政府支出占GDP的百分比(2008年)
|
用于第三级教育院校的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2008年)
|
第三级教育院校的年生均支出(2008年美元购买力价格)
|
用于第三级教育院校的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2009年)
|
人均用于第三级教育院校的研发支出(2009年美元购买力价格)
|
环境
(25%)
| 第三级教育中女性学生的比例(2009年数据)
|
第三级教育中女性教职员的比例(2009年数据)
|
该国的定量数据的质量(如果现有的数据符合变量的实际定义,则赋值1;如果现有的数据与变量有关但是需要做一些调整,则赋值0.5;否则则赋值0)。
|
对政策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测量:该变量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 高等院校的多样性(OECD将高等院校分为3类:公立院校、依附于政府的私立院校、独立的私立院校。如果低于90%的学生就学于以上三类院校中的任何一类,则赋值1;否则赋值0。主要针对高级研究项目院校);
·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指数中的高等教育和培训指数;
· 基于在Universitas 21会员高校中的调查得出的一个指数(该调查包括三个方面:对第三级院校的监控及其透明度,教师就业状况的自由度,高校CEO的选拔)。
|
连通性(10%)
| 国际学生在第三级教育在校生的百分比(2009年)
|
与国际合作者合作文章的百分比(2005-2009年)
|
产出
(40%)
| 高等院校的文章总量(2005-2009年)
|
人均高等院校的文章总量(2005-2009年)
|
SCImage数据库的影响因子指数(2005-2009年)
|
一个国家好大学的密度(采用2011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意在反映一个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500大学的概率)。
|
一个国家最好大学的研究能力(采用2011上海交通大学指数,对该国排名前三的大学的分数进行平均,如果大学排名500名之后则赋值0)。
|
第三级教育在学人数占符合条件人口的比例(符合条件人口定义为中学教育后五年年龄组的人口,2009年数据)。
|
24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第三级教育证明的比例(2009年)
|
总人口中人均研究人员数(2009年)
|
24-65岁年龄组接受过第三级教育的人群的失业率与同一年龄组中仅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群的失业率(后者除以前者得出的比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