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挑战学生
发布时间:2014-03-2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3-20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见到的第一位学者是让•克罗斯基(Ron Gronsky)。他是伯克利校长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也是上届学术委员会主席。克罗斯基是一名材料科学家(高级材料分析),除了开设多门专业课程之外,他每年秋季都为伯克利的新生开设跨学科新生研讨课“音乐中的材料”。在研讨课中,他们一起拆开小提琴、钢琴……研究不同材质的琴弦、不同材料的琴身产生的不同声音,从物理学、材料学和音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场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克罗斯基在教学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一节课的内容他的准备时间一般是10个小时。2001年,他曾荣获伯克利杰出教学奖。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克罗斯基讲了他的教学故事。

在他的专业材料科学课上,有一名优秀的学生课后找到他,跟他说,“教授,我要特别专注学习纳米科学,在我40岁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纳米材料工程师”。他的回答是,“孩子,在你40岁时,纳米科技的人才已经饱和,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你有可能找不到工作”。那名学生听到这个回答,沮丧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来找他,问老师,“那么,在我40岁时,什么科技会比较有潜力,会更需要人才呢?我现在要更加专注学习那个领域的知识”。

他认真地看着这个学生,慢慢地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克罗斯基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就在这个故事里,他的意思是要挑战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教授,超越既有的知识范式。我问克罗斯基,在伯克利有多少教授这样挑战学生?他的回答是,在伯克利的教师中这是常识。

克罗斯基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集中体现为一种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与孔夫子“因材施教”的传统呈现出不同的地方。“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强调了既有知识的权威和束缚,但忽略了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克罗斯基似乎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加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疑惑,以此成为学生的挑战者,启发他们超越自己这一代。

在我们大学的教学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我们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支持?教师如何能够使得自己的学识和见地,不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