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4-03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科研作为核心工作之一,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国内众多以理工起家的高校更是如此,大连理工大学便是这类高校的代表。多年以来,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学,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统计,2006年以来,该校作为首席单位获得“973”项目9项,承担和参与“973”课题105项,还承担和参与了国家9个重大专项中75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连年跻身全国前20名。2006~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在2008年,该校更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了辽宁省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在科研领域,大连理工大学又有着怎样的实践与思考呢?
上顶天:政策保证下的“尖端突破”
今年3月底,备受国人关注的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传来喜讯——大桥岛隧工程E10管节水力压接作业顺利完成,管节浮运成功安装。至此,港珠澳大桥已安装沉管隧道突破1600米。
作为世界上设计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港珠澳大桥对港澳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这座远在南海的大桥,却与位于渤海之滨的大连理工大学有着密切联系。
原来,自2012年开始,由该校牵头成立的“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便启动了对港珠澳大桥的健康检测项目,该检测系统也成为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系统。而港珠澳大桥的事例,也只是大连理工大学近年来众多尖端科研项目的一个代表。
“学校的科研工作,始终是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目标,而在制度层面,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成熟保证。”采访中,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何政如是说,而在制度设定层面,该校也的确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
以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大连理工大学本身的学部制特点,该中心被建设成与院系平行的实体化运行单位。“一方面,中心的某些职能与院系相同;另一方面,中心直接对学校负责,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和管理职能,这些职能使中心成为‘特区研究院’。”何政说,正是这样的设置,保证了中心各协同体设备、人才和学科资源的有效汇聚。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保证下,仅仅这一所成立不到四年的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承担起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集成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村镇综合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内的五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
下立地:体制探索中的“魔方效应”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两所“985工程”大学之一,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的各项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科技工作也不能例外。于是,在“顶天”的同时,该校也不忘“立地”。在这方面,大连理工大学也有着自己一段“故事”。
故事开始于2005年。这一年,时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郭东明在校企合作的工作中发现,原有合作模式存在某些机制问题,便与多年合作的沈阳鼓风机集团一起,创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沈鼓—大工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更像是一个特区,高校科研人员不考核工作量,而是直接面向企业解决技术困难,企业在向他们提供课题的同时,给予适当待遇。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更容易把老师当作“自己人”。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也代表了国家的技术需求,更容易锻造出一批专家。
新模式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该校又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类似机构。通过改良原有模式,该校还在长三角地区成立了常州—大工研究院等一批新模式研究院。
2012年,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在此前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据了解,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包括1个重大装备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及4个专用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格局。其中,4个专用研究院直接对接4家国内龙头企业,为他们解决最实际的工程问题。“这样的布局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做大型压缩机叶轮气片表面设计方面的14项关键技术中,有4项便直接来自于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青如是说,这种校企对接的直接效果就是,我们在很多重大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上,有了当面和国外产品“叫板”的资本。
近两年,该中心还结合国家的体制改革,在辽宁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策划了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架蓝图,并建议辽宁省出台专门支持重大装备的重大专项。目前,该专项已经启动了第二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都发源于几年前‘沈鼓—大工研究院’的体制探索。这就像一个魔方,在不断变化中,催生出如此繁多的体制、机制创新,而这种变化的直接受益者,便是我们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大连理工大学科研技术研究院高新部负责人说。
中树人:科技探索时的“工作准则”
当然,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重心还在于人才培养。于是,如何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成为了学校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2年夏天,一门名为“结构动力学基础”的课程亮相大连理工大学的小学期课堂,随即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兴趣。因为这门课程的主讲人并不是本校教授,而是来自于美国土木学科排名第一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首席教授斯宾塞。
邀请斯宾塞来华授课的,正是之前提到的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这不是一般的‘讲座’性质,而是真正在学校教授一门课程。”何政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在享受到高质量的课堂教育。同时,初尝美式教育的学生也更能理解隐藏在美国大学教授课程下需要付出的那份努力。“据我所知,这种形式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多见。”
事实上,对于大连理工大学的相关单位而言,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兼顾学生培养。
以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为解决辽宁省协同企业对于高端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大连理工大学曾对英语强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更是在2012年开设了全英文四年制机械工程国际班,而这一国际班便交由该中心管理。为培养好这批学生,中心保证每年不少于5门课程由海外知名大学教授授课,还开展了与20多所国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还实施了外派本科生至3个协同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行短期实习培训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