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教局局长 李兴旺
来源:省教育厅网站 2014-04-2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全省高校巡视诊断工作动员会后,把“985”“211”高校和省属高水平大学负责同志留下,并把学校教务处长和主要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的院长请来,套开这次现场会,主要是总结推广高水平大学工作经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月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4月初,我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转入全面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我们在西安交大开的这两个会,都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分类指导的创新工作。
这次现场会在西安交大召开,主要是学习交大勇于探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精神,学习交大专注育人、聚集资源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做法。刚才,大家现场观摩了工程坊和仲英书院,交大、电子科大、理工大等3所高校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其他学校的经验材料也都编印发给大家了,各学校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书育人,必须落脚到学生身上,刚才听了2位同学的发言,深刻感受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他们学习生活带来的明显变化,激发出来的巨大潜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把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发扬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这里,我结合这一段的思考,谈5点意见。
一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提高质量,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方针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和永恒价值,也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体现。我们讲提高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水平大学来说,尤其体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持续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际一流大学,都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今天参会的高校,尽管也有层次和类型区分,但总体来看都是我省的高水平大学,要么担负着培养国际一流尖端人才、未来学术大师的责任,要么承担着培养行业创新复合人才、高级工程师的责任,都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力军。省委、省政府乃至全社会对这些学校寄予厚望,大家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积极思考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在本层次、本领域争创一流。
二要聚集资源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又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有管理模式的创新、服务保障的跟进,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搭建有效平台,为聚集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计课程体系、创设育人环境打下基础,促使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我们所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设定的某一个具体项目,还包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我们一些“985”高校承担了国家“拔尖计划”等项目,省属高水平大学大多承担了“卓越计划”等项目,不少高校还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交大的“钱学森班”,西工大的飞豹班、飞天班、蛟龙班、天工班等“三航”特色班,电子科大的军地联合国防生“卓越计划”、“祖同菁英班”,理工大的“知行教改班”,建科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西科大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2+2”跨校联合培养,西外大的ACCA、CFA、CIMA班以及小语种专业双语培养,等等,都是结合学校实际创设的平台,运行效果很好。我们要建好用好这些平台,抓好学校层面的统筹,达到有效整合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结合实际打造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要抓住关键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木桶理论相反,决定一流人才高度的,是其最长、最有特点的那块“木板”。统一的模式、流水线标准是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我们要瞄准办学特色领域和学科专业前沿,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灵活和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培养方案,按照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的思想,去实施个性化、精细化培养。不管是什么平台或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要做好课堂、科研和课外这3个关键领域。课堂是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课堂不是黑板,要体现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的特点。科研就是依托现在的科研体系,特别是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比如“2011计划”,就要打造成人才、科研、服务的聚集点。再就是开拓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设计一些凸显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搭建综合素质的培养平台,引领优秀学生自主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年,我们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家要把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相互促进。
四要强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保障机制。我们的高校,要把资源配置方向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强化本科教学、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实践能力等关键环节,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培训机制要加强,学生评教机制要完善,教学督导应坚持并完善。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首席学校、国际会议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拓宽国际视野。要强调大学精神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体育、美育,鼓励创造、宽容失败,使拔尖创新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书院制就是很好的尝试,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探索。
五要打牢基础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一般来看,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大学四年或者几年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学校奠定基础,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磨砺,成为领军人才的,最终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只是少数学生。因此,“风物长宜放眼量”,各学校要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着眼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工作规划,不要短视,不要浮躁,不要拔苗助长。同时,要把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扎扎实实抓紧抓好,提高教学工作经费投入,组织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加强实践教学,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越是高水平大学,越要强化教学工作基础地位,只有这样,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自然涌现。
今天的会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将加强统筹、分类指导,通过政策制定、考核评价、项目安排、资金划拨等形式,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大学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希望各高校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梳理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紧锣密鼓、只争朝夕地实施起来,提早动手、赢得主动。
我相信,有大家的齐心努力、勤奋工作,我们的高校一定能出名师、育英才,培养更好更多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富民强省、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