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4-16
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这一理论影响着政党选举、机械革命、广告设计……进入数字时代,同样也影响着高等教育。在“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的当下,现身于课堂的新型媒介与高等教育正在激烈地发生着“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本期我们透过教学中常见的四个媒介,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教育问题。
手机
关键词:声音干扰,上课“低头族”“无纸化”课堂
看点:手机进入课堂之初,共同的默认规则是调至静音,否则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收到来电都会打扰课堂教学。上课发短信取代传纸条成为学生上课交流的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变成课堂上最容易夺走学生注意力的电子设备。2014年初,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都在校内推行“无手机课堂”活动。2014年11月,广西部分高校发起“亲近课堂善用手机”活动,19所院校联合承诺推行“无手机课堂”。不过,在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有老师尝试让学生用手机写作业,实现“无纸化”课堂。
体验:
苏州大学学生钱佳甜:
对于“无手机课堂”,刚开始我挺不习惯的,手机上交后上课老想着,不时不自觉地摸摸口袋。一周后就慢慢习惯了,现在上课专注多了。
以前一到教室同学们就开始各自玩手机,现在手机“上交”了,课前大家会翻翻书本,预习或者回顾下课程内容,上课时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课间同学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融洽,班级凝聚力得到加强。
苏州大学教师吴雨平:
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这首先是对课堂、对知识的最起码的尊重,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遇到疑惑时同学们不再依赖网站搜索,而是自己动脑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边听边想。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武汉大学学生孙柯:
老实说,手机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基本没有。只有在老师提到一些新内容、需要查询时,手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上网浏览,搜寻有用讯息。除此之外,手机只会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干扰,甚至有人会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很多时候,我都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包里,尽量不去碰它,以保持我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
摄像头
关键词:无人监考教室、高清录播教室、远程教育
看点:无人监考教室内安装摄像头,到底对学生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在有关信任的质疑声中,早年实行无人监考的武汉大学等高校逐渐隐匿,但仍挡不住中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加入“无人监考”的大军。与此同时,传统的远程教育遭到了学习效力的质疑,教室里的摄像头也在更新换代中更具科技感。
体验:
浙江工商大学学生陶红宇:
去年期末,我们班申请了“大学英语”无人监考考场。考场教室的前方安装有摄像头。
在我看来,无人监考更多考查的是个人诚信和同学间的信任,考场实行一人作弊,全班判作弊。据学校老师说,只有出现考卷雷同的情况,他们才会调监控视频来核查有无作弊,并不会通过摄像头监视。所以,摄像头并没有干扰到我们。
况且,相对于高中考试分分必争,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不挂科就好,作弊反倒成了大学里的小概率事件。
苏州大学教授晏世雷:
我曾在苏大高清全程课堂录播教室里上过“普通物理”课。我手持麦克风在课堂上走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镜头马上会随着麦克风切换到学生身上。摄像机全程记录了50多分钟的课堂,之后公布在校内平台,供课上一遍没听懂的学生全天候使用。
在有摄像机的教室中上课,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作好课前准备,包括课程设计、板书规范、章节何时打断等等。面对镜头,人多少会有一点不自在,但是也能督促自己刻意回避一些动作,少说一些啰嗦的话。一个建议,如今的摄像机仍然固定在墙上,如果摄像机能够移动,实验室教学的录播也将成为可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
在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们接受了一段时间远程教育培训。透过摄像机,同领域的全国教学名师为我们讲授课程。视频学习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比如,受训者与名师的沟通互动较少;受训者的学习无人监督,只要开着教学视频,就算人离开电脑,也算作学习量。
投影仪
关键词:讲义、课堂报告
看点:在数字时代,通过投影仪使用PPT幻灯片来呈现主要的教学内容成为大多数老师的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可以方便学生把握知识点。然而,学生们过分依赖老师的幻灯片,逐渐疏于自己整理课堂笔记,构成幻灯片教学的消极影响。
体验: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小溪:
现在上课时不用PPT幻灯片的老师已经很少了,但并不是每位老师都严格按照他们所展示的幻灯片内容进行教学。本科生可能更希望老师的PPT内容详细些,这样方便期末总结重点进行复习。但是,也有一些很有风格的老师不按照PPT的内容教学,上课时比较发散,想表达的内容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得特别认真地跟上老师的思路。
作课堂报告这件事有时也成为老师“偷懒”的方式。有的老师会安排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做一次课堂报告,每周的任务安排下来,老师只需要评点几分钟,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虽然这可以锻炼学生合作、总结和演讲的能力,但整个学期的内容都围绕学生们做的十几份PPT展开,老师真的有几分“偷懒”的嫌疑。
淮北师范大学教师梁静:
我之前尝试过做PPT,但是无论是自我感受,还是通过下课后与学生交流,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PPT上了,不会非常认真地投入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除此之外,PPT也会束缚老师的教学思路,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的老师大有人在。另外,幻灯片的存在往往使得一部分学生上课并不专心听讲,他们会认为“这些内容都在,下课就拿U盘拷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板书的效果反而更好,可以带动学生与我一起思考。
电脑
关键词:慕课、微课
看点:随着电脑的普及,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同时它也是未来高校“安身立命”的“入场券”。国内北大、清华率先推出慕课,如今课程早已超过100门,课程修读人数破百万。在越来越多高校趋之若鹜的当下,我们也要加入一些冷思考——慕课并非万能,慕课的深度、互动不足的特点,需要传统课堂去弥补。另外,由教育部主推的微课,让人见识到更微缩版的课程,它又给师生们带来了哪些可能呢?
体验:
厦门大学学生李斌:
我曾经在网上选学过若干门慕课,慕课不受时空限制,指尖一点就能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每次听讲都让我仿佛置身于北美高校的课堂中。但是,我也有和其他慕课使用者一样的感受,很容易中途“退课”,这大概和慕课学分不受承认有关。另外,慕课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如想象中高,去年底我们在网上作过一个小调查,只有不到四成的大学生听过或学过慕课。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孙建伟:
最近,学校正在给教师们作慕课培训。在我的理解中,慕课给学生讲述的是课程的框架,具体的细节要通过线下的互动讨论进行。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成慕课。慕课开设通识课程更为理想,像一些需要基础打底的课程,比如古代汉语,没有文言文的基础,开成慕课未必合适。
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开设的慕课,还没有将慕课与网络公开课相区别,依然采用远程教育的思路开设,互动的形式无非是发帖子、跟帖子、回帖子,没有语音聊天功能。
黄山学院教师周琼:
去年年初,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微课大赛,不到20分钟的课程录制,给我的感受是微课对提高教学技巧有一定帮助,但是片段化的知识对学生学习并不见得有多大影响。目前学生参与微课的方式只是给喜爱的教师投票,参与的方式上仍有待提高,期待未来微课在学生预习、复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观察
“低头族”丧失的教育机会
校园“低头族”让教师挠头,其潜在危害人们是否充分估量到了呢?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旭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即便一些学校采取上课收手机、下课归还的方式,在师生间形成一种“约定”,但这种“约定”仍然有一定局限性——手机被收走后,就能保证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吗?
显然并非如此。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使得他们丧失从其他媒介获得教育的机会”。杨旭东解释说,教师的讲述是依靠印刷媒介生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又属于口耳相传的媒介。那么,对于手机的过分专注,实际上排斥的是从印刷品及其他媒介中获得教育的可能。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研习经典的能力日渐降低,完整地看一本经典原著似乎成了奢望。当学生潜在的“受教育机会”被逐个剥离,这会是一件幸事吗?
高校慕课应适度“降温”
中国高校刮起了一阵慕课旋风,而且越来越有刮“歪”的倾向。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马知恩看来,高校慕课建设应该适度“降温”,“慕课的开设没有必要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相比社会人士使用慕课,当前慕课在高校学生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何让慕课为学生所用比起盲目开课更为重要。”
杨旭东指出,由于高校有强大的制度支持,惯性思维使得高校一面在响应慕课建设,一面也在担心慕课冲击现有高校、教师存在的基础和利益。“但是,物理时空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人类原始的渴望。如何提高师生面对面探讨、切磋高深学问的水准,高校更须关注。长远地看,物理空间的大学校园和在线高等教育将各得其所。”
传统课堂与新媒介互补
摄像头可以代替人眼监考,但是它也会产生一系列伦理、教育问题。杨旭东指出,无人监考存在双重矛盾——由安装摄像头引起的学校与学生的信任矛盾;从教育测量目的出发,考查的是确定知识还是开放思维的矛盾。前者的矛盾在于对“完全信任”的争执,后者则是对学业考核方式的质疑。
新媒介的力量掌握在使用者手中。“传统课堂有固定的课时、时长、学期,而通过微课、慕课传播的网络课堂可随时随地、可长可短,一门课程最精彩的呈现也许未必需要一个学期,在线或网络课程将会弥补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杨旭东说。
PPT应是思想的“脚手架”
学生热衷于拷PPT,从人的心态上来看并无过错。因此,“PPT带来的教学问题,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咎于教师”。采访中,一名高校教师孙建伟向记者如是表示。
杨旭东认为,教师把专业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完全放在PPT里讲授,知识从PPT转移到学生的U盘里,思想的深度交流就会存在障碍。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师生的研习切磋的气氛是教学之教育性的基础。教师的PPT应该提纲挈领,呈现知识的导引图和思想的“脚手架”即可。
要永远记住教育的本质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也日益深刻,其中也包括大学课堂。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新技术的魅力和魔力面前,我们确有自身的弱点,但我们同样也可以认识到技术带给我们的问题,积极地面对潘多拉盒子打开后的种种困扰。至于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其根本点,还是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例如,老师使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演示,本意是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反而可能分散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幻灯片甚至成为部分学生乃至老师“偷懒”的好方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应该喝令禁止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毕竟,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幻灯片,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效果,才是评价某种教学工具是否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把判断力交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在新方式的挑战下不断提高自己。当对着PPT念不能吸引学生时,相信负责任的教师也会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出改进。
同样,把握住教育的本质,我们的大学才能够在慕课等新鲜事物面前保持冷静,不追赶潮流。在慕课兴起之初,就有人担心慕课会使得一些教师失去工作。诚然,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并且能够生发出刺激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积极作用。然而,对着电脑学习慕课,永远不可能达到真实课堂内教师与学生实时交流的互动效果,更不用提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习者的自制力有着多高的要求了。因此,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慕课是真实课堂之外的第二选择,是学习者的兴趣补充。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最根本的任务,还是要对已经坐在课堂内的所有求知者负责,而只有对他们负责,好的课堂才能够感染千里之外的学习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