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打造自立自强的人才第一方阵
发布时间:2022-03-09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3-09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

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等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达到4430万人,毛入学率达57.8%,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升学需求、提高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但同时,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体量轻特色、重发展轻改革、重外延轻内涵以及盲目攀高、趋同发展等问题。对此,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发展,进行分类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可谓持续发力。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要求其必须多元多样。而追求外延扩张和趋同化的办学方式,则会使高等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此,必须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分类建设、分类评价,在实现分类发展的基础上做到整体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简单使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提法。这表明,党和政府不仅继续支持一批高校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迈向世界前列,而且支持所有高校准确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种一流,是多维、有特色、有个性的一流。这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就有了更为明确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2015年启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工程,就是代表我国高教体系水平和质量的引领工程、标志工程。如果说我国高等教育是一座巨大的宝塔,那么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就是这座宝塔的塔尖。国家将持续支持这一重点建设工程,以推动一批高校和学科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双一流建设要贯彻分类建设的工作思路。客观地说,一些高校对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内涵发展的认识并不完全到位,而是把双一流作为身份和帽子,存在继续扩张规模、过度综合、忽视特色、忽视内涵建设、追逐升级带帽的冲动。针对这种情况,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淡化身份色彩,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加突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探索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应当说,这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新亮点,希望能够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聚焦在具有实质性突破意义的事情上,创造真正意义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

推进分类建设,既是政府改进工作的责任,也是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的职责。政府要根据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政府管理行为的范围和方式及时进行调整,分类施策,适时适度作为,提高治理有效度。高校要依法办学、强化主体意识,增强创新动力,用好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成一流。

现在,国家已经确定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科建设自主权,今后还将扩大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自主权。显然,这一改革体现了分类建设的工作思路,将有力激发建设高校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推动建设高校的学科体系优化和治理体系改革,有助于加快建设步伐,打造自立自强的人才第一方阵,推动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突破。

(作者:瞿振元,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